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人格权的概念及本质 | 第11-18页 |
一、人格的与起源与概念 | 第11-13页 |
(一) 人格的起源 | 第11页 |
(二) 人格的概念 | 第11-13页 |
二、从伦理上的人格到法律上的人格权 | 第13-16页 |
(一) 人格权否定说 | 第13-14页 |
(二) 人格权肯定说 | 第14-16页 |
三、人格权的概念与本质 | 第16-18页 |
(一) 人格权的概念 | 第16页 |
(二) 人格权的本质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性质及存在价值 | 第18-3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二、人格权类型化研究视角下的人格权权能 | 第18-25页 |
(一) 物质性人格权及其权能 | 第19-20页 |
(二) 精神性人格权及其权能 | 第20-25页 |
三、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性质 | 第25-28页 |
(一) 学理上对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性质的观点 | 第25-26页 |
(二) 对上述学说的评析及对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界定 | 第26-28页 |
四、承认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意义 | 第28-32页 |
(一) 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理论价值 | 第28-29页 |
(二) 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实践价值 | 第29-30页 |
(三) 人格权的商品化权并没有破坏传统的权利分类体系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研究人格权的商品化权应注意的问题 | 第32-36页 |
一、享有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主体 | 第32-34页 |
(一) 自然人人格权的商品化权是否仅限于名人 | 第32页 |
(二) 法人是否享有人格权的商品化权 | 第32-34页 |
二、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范围限制 | 第34-36页 |
(一) 私法自治及人格权的商品化权行使的一般界限 | 第34-35页 |
(二) 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内部限制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保护模式的比较法分析 | 第36-44页 |
一、英美法系对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保护 | 第36-40页 |
(一) 美国法中的公开权 | 第36-39页 |
(二) 英国法中的角色商品化权 | 第39-40页 |
二、大陆法系对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保护 | 第40-42页 |
(一) 德国民法对人格特征商业利用的保护 | 第40-41页 |
(二) 日本民法中的商品化权 | 第41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保护模式 | 第41-42页 |
三、对上述不同立法模式的总结和评析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我国实证法上对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态度 | 第44-48页 |
一、民法学对民事立法的技术支持 | 第44-45页 |
二、侵害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救济 | 第45-46页 |
(一) 对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性质定位与不作为请求权 | 第45页 |
(二) 侵害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损害赔偿与传统抚慰金制度的区别 | 第45-46页 |
(三) 不当得利与准事务管理制度救济的可行性 | 第46页 |
三、人格权的商品化权的可移转性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