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一、恢复生态学研究概述 | 第21-26页 |
二、麝的生态学研究 | 第26-31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1-34页 |
一、自然概况 | 第31-32页 |
二、社会状况 | 第32页 |
三、植被状况 | 第32-33页 |
四、野生动物资源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 第34-4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二、结果 | 第35-37页 |
三、讨论 | 第37-39页 |
四、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栖息地特征 | 第40-4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二、结果 | 第41-42页 |
三、讨论 | 第42-45页 |
四、小结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紫柏山林麝分布区植被分析 | 第47-10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7-53页 |
二、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 第53-70页 |
三、植被群落类型与垂直结构 | 第70-100页 |
四、植被群落胸径和密度数量特征 | 第100-10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一、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 第105页 |
二、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栖息地特征 | 第105页 |
三、紫柏山林麝分布区植被分析 | 第105-106页 |
四、林麝利用栖息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 | 第106-107页 |
第八章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建议 | 第107-110页 |
一、栖息地保护 | 第107页 |
二、栖息地恢复 | 第107-109页 |
三、社区发展和栖息地恢复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附录 | 第117-118页 |
附图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