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汽车企业的跨国战略联盟对策

引言第1-11页
1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综述第11-19页
 1.1 跨国战略联盟的定义和类型第11-13页
  1.1.1 跨国战略联盟定义第11页
  1.1.2 跨国战略联盟类型第11-13页
 1.2 跨国战略联盟的动因第13-15页
  1.2.1 提高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第13-14页
  1.2.2 长期占领和开拓新市场第14页
  1.2.3 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技术实力第14页
  1.2.4 信息互通和降低风险第14-15页
 1.3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第15-17页
  1.3.1 “战略缺口”理论第15-16页
  1.3.2 非零和博弈与战略联盟第16页
  1.3.3 联合经济效应理论第16-17页
 1.4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存在的风险和成本第17-19页
  1.4.1 选择合作者的风险第17页
  1.4.2 竞争性合作的风险第17-18页
  1.4.3 管理成本的提高第18-19页
2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9-29页
 2.1 我国汽车企业发展的现状第19-20页
 2.2 我国汽车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第20-22页
  2.2.1 联盟形式简单第21-22页
  2.2.2 关键业务和高利润领域联盟少第22页
  2.2.3 联盟结构不合理,代价高昂第22页
 2.3 我国汽车企业存在的问题第22-26页
  2.3.1 经济规模差距大第22-23页
  2.3.2 研发力量薄弱第23-24页
  2.3.3 外部环境和发展不协调第24-25页
  2.3.4 汽车企业管理和市场开发不足第25-26页
 2.4 汽车企业发展趋势第26-29页
3 世界汽车企业战略联盟实证分析及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启示第29-35页
 3.1 汽车企业跨国战略联盟的发展概况第29页
 3.2 西方汽车企业战略联盟案例第29-31页
 3.3 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影响和启示第31-35页
  3.3.1 通过战略联盟迅速提高汽车企业的竞争能力第31-32页
  3.3.2 通过战略联盟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第32-33页
  3.3.3 通过战略联盟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企业规模经济第33-35页
4 中国汽车企业建立跨国战略联盟的对策第35-46页
 4.1 我国汽车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现实依据第35-36页
  4.1.1 符合汽车工业发展规律,顺应入世后的国际化趋势第35页
  4.1.2 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要求第35页
  4.1.3 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第35-36页
  4.1.4 可以使联盟各方实现优势互补第36页
 4.2 中国汽车企业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对策第36-41页
  4.2.1 战略联盟对象选择第36-37页
  4.2.2 战略联盟方式与结构选择第37-39页
  4.2.3 战略联盟的维系第39页
  4.2.4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第39-41页
 4.3 政府对我国汽车企业跨国战略联盟的支持第41-46页
  4.3.1 促进产业重组,发展民族品牌第42页
  4.3.2 政府要进行研究和指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法律法规第42-43页
  4.3.3 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第43页
  4.3.4 对我国汽车工业还是要实行必要的适度保护的产业政策第43-44页
  4.3.4 减少对企业的“包办婚姻”第44页
  4.3.5 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第44-45页
  4.3.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50-51页
声明第51-52页
后记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开销分析的智能化任务分配器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