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2页 |
第一章 第一次际遇:朱泾成为区域中心市镇 | 第12-55页 |
一、区域中心地位的形成 | 第13-27页 |
1、形成条件 | 第13-17页 |
2、文化中心 | 第17-20页 |
3、经济中心 | 第20-24页 |
4、政治中心 | 第24-27页 |
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 | 第27-55页 |
1、融入传统社会经济体系——以苏松为中心的市场网络 | 第27-32页 |
2、国家控制与政策 | 第32-42页 |
3、地方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 第42-55页 |
第二章 经济中心转移与朱泾镇的边缘化 | 第55-68页 |
一、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传统优势丧失 | 第55-59页 |
1、松江棉布业中心向苏州转移 | 第55-57页 |
2、近代上海取代传统苏州 | 第57-59页 |
二、朱泾镇传统优势资源流失——边缘化 | 第59-68页 |
1、传统支柱产业退出市场网络 | 第59-63页 |
2、枫泾镇和张堰镇的区域竞争 | 第63-65页 |
3、朱泾与上海的关系 | 第65-68页 |
第三章 举步维艰的朱泾镇社会转型 | 第68-87页 |
一、朱泾镇社会转型的尝试 | 第68-80页 |
1、经济领域的转型 | 第68-72页 |
2、社会领域的转型 | 第72-76页 |
3、文化领域的转型 | 第76-80页 |
二、朱泾镇社会转型的滞后性 | 第80-87页 |
1、市镇功能弱化 | 第80-85页 |
2、新增长极的局限 | 第85-87页 |
余论:社会转型及其制约因素 | 第87-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02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