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公诉权概论 | 第12-19页 |
一、 公诉权的内涵及本质 | 第12-13页 |
二、 刑事诉讼构造中公诉权与相关权能 | 第13-15页 |
三、 公诉裁量权的特质 | 第15-16页 |
四、 不同追诉犯罪模式下的公诉权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公诉权与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9-42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公诉权与检察制度的源起 | 第19-28页 |
一、 法国检察官制的形成 | 第19-20页 |
二、 英国公诉制度的形成 | 第20-24页 |
三、 苏联中央检察权与最高监督权 | 第24-26页 |
四、 西方国家公诉权与检察官制源起的特点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中国检察制度的滥觞与职权嬗变 | 第28-42页 |
一、 中国检察制度的滥觞 | 第28-33页 |
二、 中国检察官制机构设置及检察官职权嬗变 | 第33-38页 |
三、 移植西方公诉权对中国宪法及公诉制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四、 西方公诉权在中国改造与变异的原因透析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公诉权的理念及制度基础 | 第42-65页 |
第一节 公诉权源起的理念及制度基础 | 第42-45页 |
一、 确立司法中的控审分立,实现国家权力制衡 | 第42-43页 |
二、 确立统一追诉基准,制止地方司法割据 | 第43-44页 |
三、 确立专门追诉犯罪制度,维护社会整体秩序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现代公诉权的理念及制度基础 | 第45-65页 |
一、 守护宪政,公正追诉 | 第46-52页 |
二、 监督警察,控制侦查 | 第52-57页 |
三、 制约法官,防止专擅 | 第57-59页 |
四、 辩护权的反向制衡促使公诉权的现代性 | 第59-65页 |
第四章 公诉权的性质与属性 | 第65-83页 |
第一节 国家权、检察权与公诉权 | 第65-70页 |
一、 国家权与检察权 | 第65-66页 |
二、 检察权中的公诉权 | 第66-70页 |
第二节 公诉权的性质 | 第70-83页 |
一、 公诉权与侦查权和审判权的关系 | 第70-76页 |
二、 中国有关公诉权性质的论争 | 第76-77页 |
三、 对中国公诉权性质的法律规定及法理分析 | 第77-83页 |
第五章 公诉权行使原则 | 第83-108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83-84页 |
第二节 诉讼构造与公诉原则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公诉原则 | 第85-108页 |
一、 公共利益原则 | 第85-96页 |
二、 诉审分离原则 | 第96-99页 |
三、 诉追合法原则 | 第99-101页 |
四、 诉辩平衡原则 | 第101-103页 |
五、 诉追客观原则 | 第103-106页 |
六、 禁止双重追诉原则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公诉法律关系 | 第108-131页 |
第一节 公诉主体 | 第108-116页 |
一、 公诉法律关系主体 | 第108-109页 |
二、 公诉主体与侦查主体、审判主体 | 第109-111页 |
三、 公诉主体与辩护主体 | 第111-113页 |
四、 检察官的司法官属性与原告人地位 | 第113-116页 |
第二节 公诉客体 | 第116-122页 |
一、 案件的性质 | 第116-118页 |
二、 案件的单一性 | 第118-119页 |
三、 案件的同一性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公诉行为与公诉要件 | 第122-131页 |
一、 公诉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 第122-124页 |
二、 公诉要件 | 第124-126页 |
三、 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 | 第126-131页 |
第七章 公诉的效力 | 第131-148页 |
第一节 公诉效力的范围 | 第131-137页 |
一、 被告人的范围 | 第131-133页 |
二、 犯罪事实的范围 | 第133-137页 |
第二节 诉讼系属 | 第137-143页 |
一、 诉讼系属理论 | 第138-139页 |
二、 诉讼系属的法律关系 | 第139-142页 |
三、 诉讼系属的法律效果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公诉的变更 | 第143-145页 |
一、 诉的追加含义及方法 | 第143-144页 |
二、 诉的变更 | 第144页 |
三、 诉的撤回 | 第144-145页 |
第四节 法官变更指控罪名问题 | 第145-148页 |
一、 德国日本法律对法官变更指控罪名的规定 | 第145-146页 |
二、 中国法官变更指控罪名的原则与程序 | 第146-148页 |
第八章 公诉权的行使 | 第148-209页 |
第一节 自诉权与公诉权的冲突与协调 | 第148-157页 |
一、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功能 | 第148-149页 |
二、 公诉与自诉的两重性 | 第149-151页 |
三、 公诉与自诉并存模式 | 第151-157页 |
第二节 公诉的证据准备 | 第157-174页 |
一、 调查与侦查取证 | 第157-164页 |
二、 检察官提交公诉前的先决问题 | 第164-166页 |
三、 公诉案件审查程序 | 第166-168页 |
四、 法官的调查职责与检察官举证责任 | 第168-170页 |
五、 证据披露问题 | 第170-172页 |
六、 不适格主体取得的证据效力问题 | 第172-174页 |
第三节 公诉提起的程式 | 第174-177页 |
一、 起诉书概况 | 第174-176页 |
二、 起诉书的特点及基本内容 | 第176-177页 |
第四节 公诉裁量权的确立与发展 | 第177-190页 |
一、 公诉便宜的含义、由来及价值 | 第177-182页 |
二、 公诉裁量的内涵及行使 | 第182-186页 |
三、 司法对公诉裁量权的监督与制约 | 第186-190页 |
第五节 不起诉决定的效力 | 第190-194页 |
一、 不起诉的法律效果 | 第190-191页 |
二、 对无受审能力但已构成犯罪的嫌疑人财产处理问题 | 第191-194页 |
第六节 公诉政策的功能及价值 | 第194-200页 |
一、 起诉政策的涵义及其功能 | 第194-195页 |
二、 制定起诉政策的原因 | 第195-199页 |
三、 起诉裁量政策的冲突与协调 | 第199-200页 |
第七节 公诉权的行使与裁判有罪率 | 第200-209页 |
一、 定罪率的内涵 | 第200页 |
二、 影响定罪率的成因 | 第200-206页 |
三、 定罪率的功能价值 | 第206-209页 |
第九章 公诉权独立性的制度保障 | 第209-222页 |
第一节 公诉权独立性的制度性内涵 | 第209-215页 |
一、 外国及国际司法准则中检察权独立性的规定 | 第209-211页 |
二、 公诉权独立性及其特点 | 第211-214页 |
三、 公诉职权属性所体现的独立性 | 第214-215页 |
第二节 公诉权独立性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215-218页 |
一、 独立性的外部保障机制出现的较突出问题 | 第216-217页 |
二、 独立性的内部工作机制存在的较突出问题 | 第217-218页 |
第三节 对公诉权存在问题的解决 | 第218-222页 |
一、 保证实现检察长行使权力的独立性 | 第218-219页 |
二、 保障检察官依法行使权力的独立性 | 第219页 |
三、 完善职务豁免权,弹劾程序司法化 | 第219-220页 |
四、 建立符合公诉职能所要求的检察官管理体制 | 第220-2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2-228页 |
后 记 | 第228-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