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系统保护间隔的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课题背景 | 第7-9页 |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第二章 OFDM系统简介 | 第11-28页 |
·无线衰落信道的传播特性 | 第11-16页 |
·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 | 第12-13页 |
·阴影衰落 | 第13页 |
·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 | 第13-15页 |
·无线信道的时变性及多普勒频移 | 第15-16页 |
·OFDM系统发展史 | 第16-18页 |
·历史 | 第16-17页 |
·现状 | 第17-18页 |
·基于IFFT/FFTD OFDM系统的基本模型 | 第18-22页 |
·基本模型 | 第18-20页 |
·正交频分复用的IFFT/FFT实现 | 第20-22页 |
·傅立叶变换的过采样 | 第22页 |
·OFDM系统的主要优缺点 | 第22-24页 |
·主要优点 | 第22-24页 |
·OFDM的主要缺点 | 第24页 |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24-27页 |
·时域和频域同步 | 第25页 |
·信道估计 | 第25-26页 |
·信道编码和交织 | 第26页 |
·降低峰均功率比 | 第26页 |
·均衡 | 第26-27页 |
·本章总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OFDM系统的保护间隔 | 第28-33页 |
·消除码间干扰 | 第28-30页 |
·产生干扰原因的分析 | 第29页 |
·消除干扰的分析 | 第29-30页 |
·插入保护间隔的影响 | 第30-32页 |
·对信息速率的影响 | 第30页 |
·对功率的影响 | 第30页 |
·插入保护间隔后的OFDM系统 | 第30-31页 |
·插入保护间隔后OFDM的信号与接收 | 第31-32页 |
·本章总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保护间隔CP方案与ZP方案性能比较 | 第33-42页 |
·现有保护间隔置入方案 | 第33-34页 |
·OFDM系统信噪比分析 | 第34-36页 |
·信道信噪比与BER的关系 | 第34-36页 |
·CP系统和ZP系统信噪比比较 | 第36页 |
·发射功率 | 第36-39页 |
·峰均比 | 第37-39页 |
·峰值功率和 | 第39页 |
·子载波间干扰分析 | 第39-41页 |
·本章总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联合方案的提出 | 第42-53页 |
·新方案的提出 | 第42页 |
·性能分析、比较 | 第42-45页 |
·信噪比分析 | 第43页 |
·峰值平均功率 | 第43-44页 |
·峰值功率之和 | 第44页 |
·ICI分析 | 第44页 |
·性能分析总结 | 第44-45页 |
·性能仿真 | 第45-52页 |
·本章总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论文总结 | 第53页 |
·论文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英文缩写词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