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控制措施 | 第15-16页 |
| ·湿地去除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机理 | 第16-23页 |
| ·影响湿地对营养物质去除的因素 | 第23-26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 ·实验区描述 | 第29-31页 |
| ·样品采集 | 第31-32页 |
| ·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沟渠湿地对氮的净化机理和去除效果 | 第34-62页 |
| ·矿化作用 | 第34-36页 |
| ·底泥的反硝化速率 | 第36-40页 |
| ·植物吸收 | 第40-41页 |
| ·向下迁移、累积 | 第41-53页 |
| ·氮化物从农田中流失及进入湿地后浓度的变化 | 第53-57页 |
| ·湿地对N的去除率 | 第57-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沟渠湿地对磷的净化机理和去除效果 | 第62-72页 |
| ·农田磷的流失率 | 第62-63页 |
| ·植物吸收 | 第63-64页 |
| ·在底泥中的迁移、累积 | 第64-68页 |
| ·湿地对P的去除作用 | 第68-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环境条件变化对湿地净化功能的影响 | 第72-81页 |
| ·pH值 | 第72-74页 |
| ·氧化还原电位(Eh) | 第74-75页 |
| ·温度 | 第75-76页 |
| ·水在湿地的停留时间 | 第76-77页 |
| ·湿地面积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影响氮磷转化与去除效应的相关因子分析 | 第81-92页 |
| ·农田土壤有机质与TN的相关关系 | 第81页 |
| ·湿地底泥有机质与TN的相关关系 | 第81-83页 |
| ·湿地水体中的TN与NH_4~+-N、NO_3~--N的相关关系 | 第83-88页 |
| ·沟渠湿地底泥中全氮与pH值的相关关系 | 第88-90页 |
| ·小结 | 第90-92页 |
| 第七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 | 第92-100页 |
| ·湿地植物吸收去除N、P效果分析 | 第92-94页 |
| ·植物残体分解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94-96页 |
| ·以经济植物取代野生植物,防治二次污染的措施 | 第96-98页 |
| ·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八章 回顾与展望 | 第100-107页 |
| ·本文研究的特点 | 第100-10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 ·结论 | 第103-105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6页 |
| 博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