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 ·大面积现浇楼盖结构的特点及裂缝成因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大面积现浇楼盖结构施工期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16-33页 |
| ·温度场的计算原理 | 第16-18页 |
| ·热传导方程及定解条件 | 第16-17页 |
| ·不稳定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 | 第17-18页 |
| ·大面积现浇楼盖结构温度场计算 | 第18-31页 |
| ·工程概况 | 第18-19页 |
| ·水化热计算 | 第19页 |
| ·边界条件 | 第19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19-2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1-31页 |
| ·施工期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大面积现浇楼盖结构施工期应力场计算分析 | 第33-44页 |
| ·温度应力计算原理 | 第33-37页 |
| ·“松弛系数”法 | 第33页 |
| ·弹性应力增量的有限元计算理论 | 第33-36页 |
| ·混凝土力学性能计算公式 | 第36-37页 |
| ·大面积现浇楼盖结构温度应力计算 | 第37-42页 |
| ·ANSYS计算温度应力的方法 | 第37-38页 |
| ·单元介绍 | 第38页 |
| ·计算假定 | 第38-3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 ·施工期温度应力的分布规律 | 第42-43页 |
| ·施工期大面积现浇楼盖结构的裂缝形式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大面积现浇楼盖结构正常使用期温度内力计算分析 | 第44-70页 |
| ·温度作用 | 第44-45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5页 |
| ·季节温差的计算 | 第45-55页 |
| ·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55页 |
| ·季节温差作用下内力的分布规律 | 第55页 |
| ·内外温差的计算 | 第55-60页 |
| ·温度取值 | 第55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 ·内外温差作用下内力的分布规律 | 第60页 |
| ·日照温差的计算 | 第60-70页 |
| ·屋面与下部构件的温差 | 第60-64页 |
| ·向阳面与其它部位的温差 | 第64-69页 |
| ·日照温差作用下内力的分布规律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70-95页 |
| ·施工期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70-82页 |
| ·模板工程的影响 | 第70-74页 |
| ·风速的影响 | 第74-77页 |
| ·浇筑温度的影响 | 第77-79页 |
| ·后浇带的影响 | 第79-82页 |
| ·正常使用期温度应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82-95页 |
| ·建筑物平面面积的影响 | 第82-83页 |
| ·柱子刚度的影响 | 第83-85页 |
| ·主次梁刚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 ·板厚度的影响 | 第86-87页 |
| ·梁温度滞后的影响 | 第87-88页 |
| ·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 第88-93页 |
| ·预应力的影响 | 第93-95页 |
| 第六章 大面积现浇楼盖结构裂缝控制方法的综合研究 | 第95-104页 |
| ·设计方法 | 第95-97页 |
| ·突破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 | 第95页 |
| ·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温度荷载 | 第95页 |
| ·适当控制建筑物的面积 | 第95-96页 |
| ·减小梁、柱对大面积楼板结构的约束作用 | 第96页 |
| ·适当增加板厚度 | 第96页 |
| ·对变形过大的板块进行挠度验算 | 第96页 |
| ·外墙和屋面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 第96-97页 |
| ·穿线管的合理设计 | 第97页 |
| ·减小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 第97页 |
| ·构造配筋 | 第97-98页 |
| ·配制低温混凝土 | 第98-100页 |
| ·施工工艺 | 第100-103页 |
| ·模板工程 | 第100页 |
| ·加强养护 | 第100-101页 |
| ·设置后浇带 | 第101-102页 |
| ·施加预应力 | 第102-103页 |
| ·裂缝控制流程 | 第103-104页 |
| 第七章 工程实例 | 第104-114页 |
| ·工程概况 | 第104页 |
| ·对原工程进行计算 | 第104-109页 |
| ·原工程施工期温度场的计算 | 第104-105页 |
| ·原工程施工期温度应力的计算 | 第105-108页 |
| ·原工程使用期温度应力的计算 | 第108-109页 |
| ·对原工程进行改进 | 第109-110页 |
| ·对改进后的工程进行计算 | 第110-114页 |
| ·改进后的工程施工期温度场的计算 | 第110-111页 |
| ·改进后的工程施工期温度应力的计算 | 第111-112页 |
| ·改进后的工程使用期温度应力的计算 | 第112-11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附录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