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胶体与半胶体物质论文

改性微粒硅溶胶的研制及应用机理研究

前言第1-17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5页
 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第15-16页
 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1页
 1.1 助留助滤体系的发展概况第17-18页
 1.2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的优点第18页
 1.3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第18-22页
  1.3.1 膨润土/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第18页
  1.3.2 氢氧化铝/阳离子淀粉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第18-19页
  1.3.3 胶体二氧化硅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第19-22页
 1.4 助留助滤机理第22-28页
  1.4.1 助留机理第22-25页
  1.4.2 助滤机理第25-26页
  1.4.3 助留助滤体系构成及其作用机理第26-28页
   1.4.3.1 一元阳离子聚合物体系第26页
   1.4.3.2 二元组分体系第26-27页
    1.4.3.2.1 明矾与阴离子聚合物助留助滤系统第26页
    1.4.3.2.2 阳离子(或两性)加阴离子聚合物助留助滤系统第26-27页
   1.4.3.3 微粒体系第27页
   1.4.3.4 网络系统第27-28页
 1.5 微粒硅溶胶的结构与制备第28-30页
 1.6 微粒硅溶胶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第30-31页
第二章 金属改性微粒硅溶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的影响因素第31-45页
 2.1 前言第31页
 2.2 试验与分析方法第31-34页
  2.2.1 原料第31页
  2.2.2 制备流程第31页
  2.2.3 滤水性能测试第31-32页
  2.2.4 细小组分留着率测试第32页
  2.2.5 S-值第32-33页
  2.2.6 比表面积测定第33页
  2.2.7 胶体粒径d_s的计算第33-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4页
  2.3.1 酸化第34页
  2.3.2 碱化中用碱量的影响第34-35页
  2.3.3 熟化温度的影响第35-36页
  2.3.4 熟化时间的影响第36-37页
  2.3.5 金属改性第37-43页
   2.3.5.1 铝改性第38-40页
    2.3.5.1.1 改性程度对硅溶胶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2.3.5.1.2 改性反应温度对硅溶胶性能的影响第39页
    2.3.5.1.3 改性反应时间对硅溶胶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2.3.5.2 硼改性第40-43页
    2.3.5.2.1 硼改性方法第41-42页
    2.3.5.2.2 改性程度对硅溶胶性能的影响第42-43页
  2.3.6 硼改性硅溶胶及铝改性硅溶胶与进口硅溶胶的性能比较第43-44页
  2.3.7 改性硅溶胶的制备工艺过程流程图第44页
 2.4 结论第44-45页
第三章 改性硅溶胶的超滤浓缩第45-54页
 3.1 前言第45页
 3.2 实验与分析方法第45页
  3.2.1 原料第45页
  3.2.2 超滤操作第45页
  3.2.3 透射电镜测定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3页
  3.3.1 溶剂水透过率的影响因素第46-47页
   3.3.1.1 超滤时间的影响第46页
   3.3.1.2 操作压力的影响第46-47页
   3.3.1.3 膜的截留分子量第47页
  3.3.2 操作压力对截留率的影响第47-48页
  3.3.3 浓缩倍数与超滤时间的影响第48-49页
  3.3.4 浓缩硅溶胶性能的变化第49-50页
  3.3.5 硅溶胶的稳定性第50-51页
  3.3.6 分散剂的选择第51-52页
  3.3.7 分散剂加入后硅溶胶的性能变化第52-53页
 3.4 结论第53-54页
第四章 改性硅溶胶结构的分析第54-63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实验与分析方法第54-55页
  4.2.1 试样制备第54页
  4.2.2 IR谱测定第54页
  4.2.3 透射电镜测定第54页
  4.2.4 ~(29)Si-NMR、~(11)B-NMR和~(27)Al-NMR谱测定第54-55页
  4.2.5 电荷测定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4.3.1 改性微粒硅溶胶的电荷分析第55页
  4.3.2 IR谱图第55-56页
  4.3.3 几种硅溶胶的~(29)Si-NMR谱图第56-57页
  4.3.4 铝改性硅溶胶的~(27)Al-NMR谱图第57-59页
  4.3.5 硼改性硅溶胶的~(11)B-NMR谱图第59-60页
  4.3.6 改性硅溶胶粒径分析第60-61页
 4.4 结论第61-63页
第五章 金属改性微粒硅溶胶的助留助滤应用研究第63-77页
 5.1 前言第63页
 5.2 试验与分析方法第63-64页
  5.2.1 原料第63页
  5.2.2 细小组分量F的测定第63-64页
  5.2.3 细小组分留着率测试第64页
  5.2.4 滤水性能测试第6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4-76页
  5.3.1 剪切力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64-65页
  5.3.2 改性硅溶胶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对木浆的助留助滤效果第65-69页
   5.3.2.1 CPAM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65-66页
   5.3.2.2 阳离子淀粉(CS)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66-67页
   5.3.2.3 硼改性硅溶胶(BMS)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67-68页
   5.3.2.4 铝改性硅溶胶用量(AMS)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68页
   5.3.2.5 硼改性硅溶胶与铝改性硅溶胶的助留助滤效果的比较第68-69页
  5.3.3 改性硅溶胶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对草浆的助留助滤效果第69-71页
   5.3.3.1 阳离子淀粉(CS)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69-70页
   5.3.3.2 硼改性硅溶胶(BMS)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0-71页
   5.3.3.3 铝改性硅溶胶(AMS)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1页
  5.3.4 改性硅溶胶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对废纸浆的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1-73页
   5.3.4.1 阳离子淀粉(CS)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1-72页
   5.3.4.2 硼改性硅溶胶(BMS)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2-73页
   5.3.4.3 铝改性硅溶胶(AMS)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3页
  5.3.5 硫酸铝用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3-74页
  5.3.6 pH值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4-75页
  5.3.7 电解质含量对助留助滤效果的影响第75-76页
 5.4 结论第76-77页
第六章 纸料电荷分析对造纸湿部的控制第77-88页
 6.1 前言第77-79页
  6.1.1 胶体滴定比值的测定原理第77-78页
  6.1.2 胶体滴定比值对造纸湿部化学过程控制的影响第78-79页
   6.1.2.1 CTR值与留着率第78页
   6.1.2.2 CTR值与白水的COD值第78页
   6.1.2.3 CTR与电导率第78-79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9-81页
  6.2.1 实验原料第79页
  6.2.2 实验仪器第79页
  6.2.3 实验方法第79-8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1-87页
  6.3.1 不同pH值下改性硅溶胶的电荷变化第81-82页
  6.3.2 电解质含量对纸料电荷的影响第82页
  6.3.3 pH值对纸料电荷的影响第82-83页
  6.3.4 Al_2(SO_4)_3添加量对纸料电荷的影响第83-84页
  6.3.5 阳离子淀粉添加量对纸料CTR值的影响第84-85页
  6.3.6 硅溶胶添加量对纸料CTR值的影响第85-86页
  6.3.7 在阳离子淀粉+CPAM/改性硅溶胶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应用效果最佳的情况下,各助留剂添加点的电性情况第86-87页
 6.4 结论第87-88页
第七章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的絮聚机理第88-97页
 7.1 前言第88-89页
 7.2 实验与分析方法第89-90页
  7.2.1 原料第89页
  7.2.2 分析方法与仪器第89页
  7.2.3 预处理后样品第89-90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0-96页
  7.3.1 阳离子淀粉与硼改性微粒硅溶胶的混合模式第90页
  7.3.2 硼改性微粒硅溶胶(BMS)加入量对不同混合模式絮聚机理的影响第90-91页
  7.3.3 由纸料絮团粒度与分布变化研究微粒体系的絮聚机理第91-95页
   7.3.3.1 CS一元体系和CS/硼改性硅溶胶微粒助留体系对纸料絮团大小的影响第92-93页
   7.3.3.2 CS+CPAM二元体系和CS+CPAM/硼改性硅溶胶微粒助留体系对纸料絮 团大小的影响第93-94页
   7.3.3.3 CS/硼改性硅溶胶微粒体系和CS+CPAM/硼改性硅溶胶微粒助留体系对纸料絮 团大小的影响第94-95页
  7.3.4 由纸页匀度比较研究微粒体系的絮聚机理第95-96页
 7.4 结论第96-97页
总结第97-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拓扑结构布局优化的理论及算法
下一篇: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