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2页 |
1.1 大庆油田的开发现状 | 第9-12页 |
1.1.1 储采不平衡日益突出,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开采条件变差 | 第9-10页 |
1.1.2 萨杏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后期,老井产量递减率加大 | 第10页 |
1.1.3 三次加密和外围三低油田的开发不能完全弥补老井产量递减 | 第10-11页 |
1.1.4 外围勘探对象和环境不断变差,增储上产的幅度较小 | 第11-12页 |
1.2 EOR方法概述 | 第12-14页 |
1.2.1 化学驱 | 第12-13页 |
1.2.2 气体混相驱 | 第13-14页 |
1.2.3 热力采油 | 第14页 |
1.2.4 微生物采油 | 第14页 |
1.3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 第14-17页 |
1.3.1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 | 第14-17页 |
1.4 聚合物驱油机理及存在问题 | 第17-21页 |
1.4.1 聚合物驱油机理的不同观点 | 第17-19页 |
1.4.2 聚合物驱存在的问题及聚合物的发展方向 | 第19-21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 | 第21-22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大庆油田缔合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 第22-35页 |
2.1 缔合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2.2 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性质 | 第23-33页 |
2.2.1 临界缔合浓度 | 第23-24页 |
2.2.2 高效增粘性 | 第24-25页 |
2.2.3 抗盐性 | 第25-27页 |
2.2.4 抗温性 | 第27-28页 |
2.2.5 抗剪切性 | 第28-31页 |
2.2.6 长期稳定性 | 第31-33页 |
2.2.7 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驱替试验结果 | 第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缔合聚合物溶液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机理 | 第35-55页 |
3.1 大庆油田条件下缔合聚合物岩心驱油试验 | 第35-37页 |
3.2 不同润湿性的油气藏中油气水渗流规律 | 第37-41页 |
3.2.1 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3.2.2 影响微观驱替机理的各种因素 | 第38-41页 |
3.3 部份水解聚丙烯酞胺提高驱油效率的微观机理 | 第41-43页 |
3.4 大庆油田条件下,缔合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 第43-53页 |
3.4.1 缔合聚合物提高波及效率实验研究 | 第44-48页 |
3.4.2 缔合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实验研究 | 第48-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缔合聚合物驱油的有效性及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 | 第55-126页 |
4.1 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 | 第55-58页 |
4.1.1 缔合聚合物浓度低于临界缔合浓度时溶液的流变性 | 第55-56页 |
4.1.2 缔合聚合物浓度高于临界缔合浓度时溶液的流变性 | 第56-57页 |
4.1.3 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模型 | 第57-58页 |
4.2 剪切强度对缔合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恢复程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 缔合聚合物结构粘度在岩心中流动时对驱油作用有效性研究 | 第60-62页 |
4.3.1 串联岩心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 第60-61页 |
4.3.2 串联岩心上的驱油效果 | 第61-62页 |
4.4 缔合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 | 第62-65页 |
4.4.1 剪切流变参数 | 第62-65页 |
4.5 缔合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及对驱油效率的贡献 | 第65-124页 |
4.5.1 粘弹性流体 | 第65页 |
4.5.2 缔合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效应 | 第65-69页 |
4.5.3 缔合聚合物粘弹性对驱油效率定量贡献的实验研究 | 第69-12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5 结论 | 第126-128页 |
5.1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 第126-127页 |
5.2 创新点 | 第127页 |
5.3 下步研究方向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