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9页 |
1.2.1 技术创新的研究 | 第6-7页 |
1.2.2 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研究 | 第7-8页 |
1.2.3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研究 | 第8-9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9-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2.1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1-14页 |
2.1.1 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2.1.2 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 | 第12-14页 |
2.2 生态经济理论 | 第14-15页 |
2.2.1 生态经济系统 | 第14页 |
2.2.2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第14-15页 |
2.2.3 生态经济与产权制度安排 | 第15页 |
2.3 外部性理论 | 第15-18页 |
2.3.1 外部性的界定 | 第15-16页 |
2.3.2 外部性的类型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概念的界定 | 第18-27页 |
3.1 我国技术发展现状的描述 | 第18-21页 |
3.2 对传统技术的反思 | 第21-23页 |
3.2.1 传统技术与生态环境系统 | 第21-23页 |
3.2.2 传统技术的弊端 | 第23页 |
3.3 生态技术的界定 | 第23-27页 |
3.3.1 生态技术的内涵 | 第23-24页 |
3.3.2 生态技术的经济学解释 | 第24-26页 |
3.3.3 生态技术界定的动态性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研究 | 第27-56页 |
4.1 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的基本架构 | 第27-29页 |
4.1.1 基本假设:生态人假定 | 第27-28页 |
4.1.2 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的构成要素 | 第28-29页 |
4.1.3 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说明 | 第29页 |
4.2 生态环境因素的“资本”观 | 第29-36页 |
4.2.1 传统资本理论的生态学批判及资本理论的拓展 | 第29-30页 |
4.2.2 生态资本的界定 | 第30-33页 |
4.2.3 生态资本的评价 | 第33-36页 |
4.3 生态“系统”观 | 第36-42页 |
4.3.1 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性 | 第36-38页 |
4.3.2 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低效率成因分析 | 第38-40页 |
4.3.3 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实现机制 | 第40-42页 |
4.4 生态“道德”观 | 第42-47页 |
4.4.1 环境问题的道德困境 | 第42-43页 |
4.4.2 生态道德的基本考察 | 第43-45页 |
4.4.3 基于生态道德的技术社会选择分析 | 第45-47页 |
4.5 技术“双重”观 | 第47-52页 |
4.5.1 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47-48页 |
4.5.2 技术的负效应及其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4.5.3 技术负效应的控制 | 第50-52页 |
4.6 技术“功利”观 | 第52-56页 |
4.6.1 技术功利主义 | 第52-53页 |
4.6.2 技术功利主义的困境 | 第53-54页 |
4.6.3 技术功利主义的弱化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机制 | 第56-64页 |
5.1 生态技术创新的环境约束 | 第56-58页 |
5.1.1 未端技术创新与选择环境 | 第56-57页 |
5.1.2 生态工艺导向型创新与选择环境 | 第57-58页 |
5.1.3 生态产品导向型创新与选择环境 | 第58页 |
5.2 生态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58-60页 |
5.3 生态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 第60-61页 |
5.4 生态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 | 第61-64页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