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第9-12页 |
| ·IT技术的发展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影响 | 第12-14页 |
| ·IEC61850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 第2章 IEC61850与其它变电站通信协议的比较 | 第17-27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IEC61850介绍 | 第18-20页 |
| ·IEC61850与IEC60870-5、IEC60870-6(TASE.2)、UCA的比较 | 第20-24页 |
| ·IEC61850的特点以及核心技术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数据通信和网络构成 | 第27-48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形式和特点 | 第27-33页 |
| ·网络传输模式 | 第27-29页 |
| ·网络通信中的技术问题 | 第29-33页 |
| ·基于IEC61850的通信结构及特点 | 第33-36页 |
| ·三层体系结构 | 第33-34页 |
| ·功能和逻辑接口 | 第34-36页 |
| ·服务映射 | 第36-45页 |
| ·ACSI、SCSM和MMS | 第36-42页 |
| ·变电站层和间隔层间的映射 | 第42-43页 |
| ·间隔层和过程层间的映射 | 第43-45页 |
| ·通信体系的实现方案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对象模型以及报文性能要求 | 第48-69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 | 第49-52页 |
| ·面向对象技术 | 第49-50页 |
| ·面向对象技术的特性和要点 | 第50-51页 |
|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好处 | 第51-52页 |
| ·对象建模 | 第52-58页 |
| ·模型的层次结构 | 第52-54页 |
| ·类和继承 | 第54-57页 |
| ·逻辑节点间的通信 | 第57-58页 |
| ·数据对象的实例化过程和表示法 | 第58-61页 |
| ·数据通信的报文性能要求 | 第61-68页 |
| ·PICOM | 第61-63页 |
| ·时间要求 | 第63-65页 |
| ·消息类型和性能级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5章 静态配置及实验模型建立 | 第69-83页 |
| ·引言 | 第69-72页 |
| ·XML在IEC61850中的应用 | 第72-75页 |
| ·扩展标识语言(XML) | 第72-73页 |
| ·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 | 第73-75页 |
| ·基于HTTP、XML的变电站通信实验模型设计 | 第75-82页 |
| ·XML与数据通信 | 第75-76页 |
| ·编写XML | 第76-79页 |
| ·VC实现server | 第79-80页 |
| ·VC操作数据库 | 第80-81页 |
| ·显示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6章 系统管理和测试 | 第83-93页 |
| ·引言 | 第83页 |
| ·系统和IED的管理问题 | 第83-88页 |
| ·参数类型 | 第83-85页 |
| ·工程工具 | 第85-87页 |
| ·工程的文件化管理 | 第87-88页 |
| ·安全问题 | 第88页 |
| ·系统和IED的测试 | 第88-90页 |
| ·实现途径和管理方法 | 第90-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7章 IEC61850的应用前景展望 | 第93-98页 |
| ·引言 | 第93-94页 |
| ·IEC61850的发展趋势 | 第94-95页 |
| ·IEC61850与我国电力系统实际情况的结合问题 | 第95-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结论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