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作品综述 | 第10-14页 |
| 第一节 作者介绍 | 第10-12页 |
| 一、主要经历 | 第10-11页 |
| 二、主要成就 | 第11页 |
| 三、创作风格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作品创作背景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作品分析 | 第14-35页 |
| 第一节 曲式图表及文字分析 | 第14-23页 |
| 第二节 演奏分析 | 第23-35页 |
| 一、技法分析 | 第23-27页 |
| 二、二度创作 | 第27-35页 |
| 第三章 《狼牙山五壮士》的传承和发展 | 第35-45页 |
| 第一节 琵琶武曲的定义及特征 | 第35页 |
| 第二节《狼牙山五壮士》的继承性 | 第35-39页 |
| 一、文学性的继承 | 第35-36页 |
| 二、叙事性的继承 | 第36-37页 |
| 三、戏剧性的继承 | 第37页 |
| 四、模拟性的继承 | 第37-39页 |
| 五、形态多段性特征的继承 | 第39页 |
| 六、演奏技法的继承 | 第39页 |
| 第三节《狼牙山五壮士》的创新性 | 第39-45页 |
| 一、作品创作中的创新 | 第39-44页 |
| 二、琵琶技法上的创新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由《狼牙山五壮士》引发的思考 | 第45-49页 |
| 第一节 价值表现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启示 | 第46-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