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5页 |
1.2.1 结构损伤识别的优化矩阵法 | 第12-13页 |
1.2.2 结构损伤识别的灵敏度分析法 | 第13-14页 |
1.2.3 控制基础上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4页 |
1.2.4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现状小结 | 第14-15页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中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于动-静态测试相结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7-29页 |
2.1 概述 | 第17-18页 |
2.2 识别理论分析 | 第18-21页 |
2.2.1 采用应变数据进行损伤识别的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2.2.2 动-静态数据相结合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0-21页 |
2.3 平面桁架模型算例 | 第21-24页 |
2.3.1 平面桁架模型 | 第21-22页 |
2.3.2 损伤识别结果 | 第22-23页 |
2.3.3 损伤程度估计 | 第23-24页 |
2.4 均质梁模型损伤识别实验研究 | 第24-27页 |
2.4.1 实验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24-25页 |
2.4.2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25-26页 |
2.4.3 损伤部位识别结果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用于结构损伤识别的动态方法 | 第29-39页 |
3.1 绪言 | 第29页 |
3.2 识别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3.2.1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原理及方法 | 第29-30页 |
3.2.2 振动反演理论 | 第30-31页 |
3.2.3 结构损伤部位识别方法 | 第31-32页 |
3.3 砌体模型试验 | 第32-36页 |
3.3.1 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32页 |
3.3.2 模型动态测试 | 第32-33页 |
3.3.3 动态测试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3.3.4 损伤部位识别 | 第36页 |
3.4 工程应用 | 第36-38页 |
3.4.1 工程概况 | 第36页 |
3.4.2 结构动-静测试及鉴定方案 | 第36-37页 |
3.4.3 动态测试参数分析及识别结果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动-静测试结合的识别方法在砌体结构中的应用 | 第39-51页 |
4.1 绪言 | 第39页 |
4.2 采用动-静态测试数据进行损伤识别的原理 | 第39-40页 |
4.3 等效体积单元在砌体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4.3.1 等效体积单元的特点 | 第40-41页 |
4.3.2 等效体积单元的破坏及失效模式 | 第41页 |
4.4 砌体结构模型动态参数识别 | 第41-44页 |
4.4.1 模型平移时的动态特性测试及分析 | 第41-43页 |
4.4.2 拟静力试验过程中的动态测试及参数识别研究 | 第43-44页 |
4.5 砌体模型的拟静力试验 | 第44-46页 |
4.5.1 试验概况 | 第44-45页 |
4.5.2 试验现象分析 | 第45-46页 |
4.6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46-49页 |
4.6.1 建模及线性分析 | 第47-48页 |
4.6.2 模拟砌体带裂缝工作状态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48页 |
4.6.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照及讨论 | 第48-49页 |
4.7 结构损伤识别分析 | 第49-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模型动态特性调整技术研究 | 第51-61页 |
5.1 绪言 | 第51页 |
5.2 结构动态特性调整的理论基础 | 第51-53页 |
5.3 理论研究分析 | 第53-57页 |
5.3.1 针对质量进行调整的方法 | 第53-54页 |
5.3.2 针对刚度进行调整的方法 | 第54-57页 |
5.3.3 调整的方法讨论 | 第57页 |
5.4 动态特性调整的算例分析 | 第57-59页 |
5.5 采用附加质量进行动态特性调整的试验分析 | 第59-60页 |
5.5.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59页 |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