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 第11-18页 |
1 、 区域与区域学 | 第11-13页 |
2 、 区域政治与区域政治学 | 第13-14页 |
3 、 中国区域政治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 | 第14-15页 |
4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结构 | 第15-17页 |
5 、 本研究报告框架结构的简要说明 | 第17-18页 |
一、 总论篇:关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 第18-77页 |
第一章 我国区域政治经济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8页 |
1 、 我国行政区划研究的总体脉络 | 第18-20页 |
2 、 我国行政区划研究的新起点 | 第20-24页 |
3 、 我国行政区划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 第24-28页 |
第二章 行政区划与行政区经济 | 第28-35页 |
1 、 中外行政区划的历史特点 | 第28-29页 |
2 、 “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区别与联系 | 第29-31页 |
3 、 “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 第31-33页 |
4 、 区域政治的自组织经济与间性经济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 | 第35-61页 |
1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 第35-41页 |
2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区域理论 | 第41-54页 |
3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第54-61页 |
第四章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 | 第61-77页 |
1 、 何谓中国特色的区域政治经济 | 第61-65页 |
2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主体构架: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 第65-72页 |
3 、 新时期我国区域政治经济运行的三个阶段与三个模式 | 第72-77页 |
二、 分论篇:关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 第77-122页 |
第五章 我国地域型、城市型、民族型和特别型四大政区类型研究 | 第77-84页 |
1 、 我国现行四种政区类型的基本性质 | 第77-78页 |
2 、 我国现行四大政区类型之间的关系 | 第78-79页 |
3 、 我国现行“混合政区”与“单一政区”的基本特点 | 第79-81页 |
4 、 新时期我国“混合政区”类型存在的问题 | 第81-82页 |
5 、 我国未来四大政区类型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 | 第82-84页 |
第六章 关于对“划小省区”问题的反思 | 第84-97页 |
1 、 关于我国省制问题研究的简要回顾 | 第84-85页 |
2 、 20世纪省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 第85-87页 |
3 、 关于“联省自治运动”问题及其评价 | 第87-88页 |
4 、 20世纪中国省制改革的历史分析 | 第88-90页 |
5 、 我国省制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90-93页 |
6 、 目前我国省制改革所面临的二难选择 | 第93-94页 |
7 、 我国未来省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94-97页 |
第七章 关于城市经济区与增设直辖市的问题 | 第97-107页 |
1 、 从“基本经济区”到“城市经济区” | 第97-98页 |
2 、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98-100页 |
3 、 我国现代市制的诞生 | 第100-101页 |
4 、 我国现代市制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 第101-104页 |
5 、 增设直辖市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 第104-107页 |
第八章 WTO与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 | 第107-122页 |
1 、 加入WTO对我国区域经济提出的新要求 | 第107-110页 |
2 、 加入WTO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 第110-114页 |
3 、 加入WTO后我国五大综合区划的重点发展战略 | 第114-118页 |
4 、 我国未来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 | 第118-122页 |
三、 实践篇:关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个案研究 | 第122-158页 |
第九章 关于徐州都市圈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 第122-129页 |
1 、 徐州都市圈经济区位的总体特征 | 第122-123页 |
2 、 徐州都市圈三大发展战略 | 第123-126页 |
3 、 徐州都市圈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 第126-129页 |
第十章 关于海南省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的论证报告 | 第129-137页 |
1 、 现状特点分析--一个极具互补性的跨界双连城市 | 第129-130页 |
2 、 海口市与琼山市的关系演变--从城乡合治-城乡分治-市市并列 | 第130-131页 |
3 、 两市合并、市辖区调整的必要性--走向新的城乡合治 | 第131-132页 |
4 、 方案比较与优化选择 | 第132-135页 |
5 、 实施调整方案的几点建议 | 第135-137页 |
第十一章 关于蚌埠市调整市辖区论证方案的初步论证报告 | 第137-145页 |
1 、 调整蚌埠市辖区行政区划,建设皖北中心城市 | 第137-138页 |
2 、 蚌埠市历史沿革的总体走向 | 第138-140页 |
3 、 调整蚌埠市行政区划应考虑的重大因素 | 第140-141页 |
4 、 方案比较与优化选择 | 第141-143页 |
5 、 实施调整方案的几点建议 | 第143-145页 |
第十二章 关于沿海经济带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 第145-158页 |
1 、 关于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带的现状与设想 | 第145-146页 |
2 、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现实格局与基本趋向 | 第146-149页 |
3 、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其他经济圈的战略整合关系 | 第149-152页 |
4 、 长江三角洲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 | 第152-158页 |
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区域政治经济 | 第158-166页 |
1 、 提出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有效性 | 第158-159页 |
2 、 从“行政区经济”到“区域政治经济” | 第159-162页 |
3 、 从“区域分割”到“区域联动” | 第162-163页 |
4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区域政治经济 | 第163-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博士后个人简历 | 第170页 |
博士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170-171页 |
博士后期间学术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