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引言 | 第5-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6-8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4 本文的主题和主要创新点 | 第9-1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家族企业“健康”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 | 第12-32页 |
2.1 家族企业的定义、类型、特征和形成背景 | 第12-19页 |
2.2 国内外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比较研究 | 第19-23页 |
2.3 健康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4 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的描述与形成原因 | 第27-32页 |
第三章 家族企业健康管理模式模型 | 第32-48页 |
3.1 健康管理模式的四大角色分析:P、A、E、I | 第32-33页 |
3.2 健康管理模式的管理能量来源:CAPI | 第33-35页 |
3.3 影响四大角色的的因素分析 | 第35-44页 |
3.4 影响CAPI的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3.5 健康管理模式理论模型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家族企业的“健康”管理模式以及变革分析 | 第48-69页 |
4.1 家长式管理模式(孕育期、婴儿期) | 第49-51页 |
4.2 孕育期、婴儿期的“健康状况”诊疗 | 第51-53页 |
4.3 家族式管理模式(学步期初) | 第53-54页 |
4.4 学步期的健康状况诊断与变革 | 第54-58页 |
4.5 后家族式管理模式(学步期后、青春期) | 第58-60页 |
4.6 青春期的诊断和变革 | 第60-63页 |
4.7 职业经理式的管理模式(盛年期、稳定期、老化期) | 第63-65页 |
4.8 持续辉煌、永葆盛年的变革 | 第65-69页 |
第五章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建议 | 第69-94页 |
5.1 培养下一代家族管理者,作好交接班准备 | 第69-81页 |
5.2 平衡家族与企业之间的需求和方法 | 第81-85页 |
5.3 家族企业的公众化道路 | 第85-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6.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