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特性的研究
1 引言 | 第1-24页 |
·驼绒藜属植物概述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7-11页 |
·驼绒藜属植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实验条件与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地基本情况 | 第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物候期的测定 | 第25页 |
·种子萌发特性测定 | 第25页 |
·种子吸水特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种子和幼苗抗逆性测定 | 第26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营养成分测定 | 第26-27页 |
·驼绒藜属植物种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同工酶的测定 | 第28页 |
·田间管理对华北驼绒藜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的测定 | 第28-29页 |
·驼绒藜属植物RAPD分析测定 | 第29-30页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7页 |
·驼绒藜属植物物候期的研究结果 | 第30-31页 |
·种子萌发生理特性测定结果 | 第31-34页 |
·温度处理种子萌发结果 | 第31-32页 |
·光照处理种子萌发测定结果 | 第32-34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及幼苗抗盐性研究结果 | 第34-37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水分生理研究结果 | 第37-40页 |
·种子及幼苗抗旱性研究结果 | 第37-39页 |
·种子吸水特性研究结果 | 第39-40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营养成分研究结果 | 第40-42页 |
·种子含糖量的测定结果 | 第40页 |
·种子氮、磷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0-42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内源激素的研究结果 | 第42-43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同工酶特性研究结果 | 第43-48页 |
·萌动种子同工酶特性研究结果 | 第43-45页 |
·不同器官同工酶特性研究结果 | 第45-48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同工酶酶谱相似性分析 | 第48-51页 |
·萌动种子同工酶酶谱相似性分析 | 第48-50页 |
·不同器官同工酶酶谱相似性分析 | 第50-51页 |
·田间管理提高驼绒藜牧草种子产量及质量的研究 | 第51-54页 |
·田间管理对华北驼绒藜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RAPD分析研究 | 第54-57页 |
·DNA的提取纯化 | 第54页 |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54页 |
·RAPD分析结果 | 第54-57页 |
4 讨论 | 第57-62页 |
·驼绒藜属植物物候期变化 | 第57页 |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生理学特性和差异 | 第57-58页 |
·温度与水分生理的差异 | 第57页 |
·抗性生理的差异 | 第57-58页 |
·种子氮、磷含量与种子生理活性的关系 | 第58页 |
·种子内源激素与种子生理活性的关系 | 第58页 |
·驼绒藜植物种子劣变机理的探讨 | 第58-59页 |
·种子同工酶活性、同工酶多态性及相似性的比较 | 第59-60页 |
·不同管理方式与种子产量、质量的关系 | 第60-61页 |
·驼绒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第61-62页 |
5 结论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图版 | 第72-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