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5页 |
·金属的变形强化理论 | 第10-16页 |
·形变强化理论的发展史 | 第10-11页 |
·形变强化理论的现状 | 第11-12页 |
·金属材料的加工硬化机制与理论 | 第12-15页 |
·加工硬化现象 | 第12-14页 |
·长程硬化理论 | 第14页 |
·短程有序理论 | 第14-15页 |
·金属材料的其他强化理论 | 第15-16页 |
·回复再结晶理论 | 第16-21页 |
·回复机制 | 第16-17页 |
·再结晶机制 | 第17-21页 |
·再结晶过程中的形核机制 | 第18-19页 |
·再结晶晶粒长大机制 | 第19-20页 |
·再结晶温度 | 第20-21页 |
·合金元素对钢的再结晶及强韧性的影响 | 第21页 |
·国内外有关形变及回复再结晶研究的现状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方向 | 第22-25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22-24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实验方法及内容 | 第25-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试样制备 | 第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实验内容 | 第26-28页 |
·“调质处理”与“形变强化+回复再结晶”退火两种工艺处理后的性能比较 | 第26页 |
·再结晶温度的确定 | 第26页 |
·性能测试 | 第26页 |
·TEM的微观组织观察 | 第26-28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60页 |
·“形变强化+回复再结晶”处理与传统的调质工艺处理后的综合力学性能比较 | 第28-29页 |
·形变量对强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冷变形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合金元素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0-33页 |
·预处理状态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退火时间对性能的影响 | 第34页 |
·形变合金再结晶温度的确定 | 第34-38页 |
·碳含量及合金元素对再结晶温度的影响 | 第34-37页 |
·预处理状态对再结晶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形变合金的再结晶动力学 | 第38页 |
·形变合金的组织形貌观察 | 第38-44页 |
·不同处理状态合金的组织形貌 | 第38-40页 |
·正火态合金的变形特征 | 第40-41页 |
·粒状渗碳体合金的变形特征 | 第41-42页 |
·合金基体组织的变形特征 | 第42-43页 |
·晶界在合金变形过程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影响合金力学性能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44-49页 |
·碳化物形态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晶界强化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46-49页 |
·形变合金在回复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化 | 第49-52页 |
·宏观组织演化 | 第49页 |
·合金在不同处理条件状态下的微观组织形貌 | 第49-52页 |
·亚晶形成的实验观察及理论分析 | 第52-60页 |
·位错束集形成亚晶的组织演化 | 第52页 |
·条状亚晶形成位错胞壁的形貌 | 第52-54页 |
·再结晶晶粒长大的形貌观察 | 第54-55页 |
·亚晶形成机制的探讨 | 第55-60页 |
4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