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河流水权和黄河取水权市场研究

前言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英文摘要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3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目的第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水权研究综述第15-28页
  1.2.1 国外水权简介第15-20页
  1.2.2 国内水权研究进展第20-27页
  1.2.3 对国内外水权理论研究进展的简要评述第27-28页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第28-33页
  1.3.1 论文研究内容在水权水市场理论体系中的位置第28-29页
  1.3.2 技术路线第29-31页
  1.3.3 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河流水权体系第33-82页
 2.1 水权概念和水权体系第33-58页
  2.1.1 水权问题的由来第33-34页
  2.1.2 人权角度的水权第34-37页
  2.1.3 产权的经济学和法学理论基础第37-47页
  2.1.4 产权角度的水权概念和水权原则第47-48页
  2.1.5 水权客体界定第48-49页
  2.1.6 作为产权的水权体系第49-56页
  2.1.7 区域水权第56-58页
 2.2 河流水权体系第58-67页
  2.2.1 河流水资源第58-59页
  2.2.2 河流水权概念及其在整个水权体系中的地位第59-60页
  2.2.3 建立河流水权体系的意义第60-61页
  2.2.4 河流水权体系第61-67页
 2.3 河流取水权体系第67-80页
  2.3.1 河流取水权概念及其分类第67-68页
  2.3.2 河流取水权体系中的农业水权第68-71页
  2.3.3 河流取水权体系中的生态水权第71-74页
  2.3.4 建立河流取水权体系的意义第74-75页
  2.3.5 两个典型案例对建立河流取水权体系的启示第75-80页
 2.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三章 河流取水权区域间初始分配第82-108页
 3.1 河流取水权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观第82-88页
  3.1.1 公平与效率第82-86页
  3.1.2 河流取水权分配中的公平观第86页
  3.1.3 河流取水权分配各阶段的公平与效率侧重第86-88页
 3.2 河流取水权区域间初始分配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第88-91页
  3.2.1 河流取水权区域间初始分配的指导思想第88页
  3.2.2 河流取水权区域间初始分配的基本原则第88-89页
  3.2.3 河流取水权区域间初始分配的重要意义第89-91页
 3.3 流域内区域间河流取水权初始分配模型研究第91-106页
  3.3.1 河流取水权的表示方法第91页
  3.3.2 模型建立的技术路线第91页
  3.3.3 取水权分配影响因素分析和指标确定第91-95页
  3.3.4 各因素条件下各区域取水权比例第95-96页
  3.3.5 各因素权重第96页
  3.3.6 取水权分配比例公式第96页
  3.3.7 AHP法第96-103页
  3.3.8 用AHP法确定模型指标权重第103-105页
  3.3.9 河流取水权初始分配模型运用第105-106页
 3.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四章 基于水权水市场理论的河流水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第108-120页
 4.1 河流水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第108-112页
  4.1.1 当前河流水资源配置体制存在的问题第108页
  4.1.2 河流水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第108-109页
  4.1.3 河流水权水市场的萌芽-----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分析第109-111页
  4.1.4 河流水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第111-112页
 4.2 河流取水权分配体制的博弈演绎分析---以黄河为例第112-118页
  4.2.1 “公地”情况下的取水权博弈第112-115页
  4.2.2 统一产权情况下的取水权博弈第115-117页
  4.2.3 建立混合经济形式下的黄河取水权分配体制第117-118页
 4.3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五章 黄河取水权体系第120-147页
 5.1 黄河取水权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20-128页
  5.1.1 我国取水权制度沿革第120-124页
  5.1.2 黄河取水权制度沿革第124-127页
  5.1.3 现行黄河取水权制度简析第127-128页
 5.2 黄河取水权体系第128-142页
  5.2.1 黄河水资源概况和使用情况分析第128-132页
  5.2.2 建立黄河取水权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132-134页
  5.2.3 黄河取水权体系基本架构第134-135页
  5.2.4 黄河基本水权和丰余水权的确定第135-138页
  5.2.5 区域水权及其作用第138页
  5.2.6 黄河取水权管理体系第138-139页
  5.2.7 黄河取水权体系运作机制第139-140页
  5.2.8 对黄河下游干流取水权分配的具体设想第140-142页
 5.3 黄河取水权的运动过程第142-145页
  5.3.1 取水权的运动第142-143页
  5.3.2 黄河取水权运动过程第143-145页
 5.4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第六章 黄河干流区域间取水权市场第147-175页
 6.1 黄河取水权市场的研究框架第147-150页
  6.1.1 黄河取水权市场分类第147-149页
  6.1.2 黄河取水权市场的研究框架第149-150页
 6.2 黄河取水权的可交易性第150-157页
  6.2.1 黄河取水权的界定第151页
  6.2.2 黄河取水权的时效性第151-152页
  6.2.3 黄河取水权的私人物品性质第152页
  6.2.4 黄河取水权的外部性第152-153页
  6.2.5 黄河取水权市场的有效性第153-156页
  6.2.6 提高黄河取水权可交易性的对策第156-157页
 6.3 黄河干流区域间基本水权市场第157-163页
  6.3.1 市场性质和市场主体第157页
  6.3.2 需求分析第157-159页
  6.3.3 供给分析第159-161页
  6.3.4 市场供求均衡第161页
  6.3.5 基本水权交易步骤第161-162页
  6.3.6 市场的管制与调控第162-163页
 6.4 黄河干流丰余水权市场第163-169页
  6.4.1 市场性质和市场主体第163页
  6.4.2 丰余水权的交易形式第163-164页
  6.4.3 需求分析第164-165页
  6.4.4 供给分析第165-166页
  6.4.5 市场供求均衡第166-167页
  6.4.6 丰余水权交易步骤第167-168页
  6.4.7 市场的管制和调控第168-169页
 6.5 黄河取水权市场建设的体制障碍和改革方向第169-173页
  6.5.1 体制障碍第169-171页
  6.5.2 改革方向第171-173页
 6.6 本章小结第173-175页
第七章 其他类型的黄河取水权市场第175-208页
 7.1 黄河流域灌区水权制度和灌区内水市场第175-196页
  7.1.1 黄河流域灌区水权制度沿革第175-178页
  7.1.2 我国的灌区水权制度改革第178-179页
  7.1.3 灌区的多中心治理结构第179-184页
  7.1.4 基于多中心治理结构的灌区水市场第184-190页
  7.1.5 灌区节水和黄河干流取水权市场第190-196页
 7.2 黄河农业水权农转非市场第196-200页
  7.2.1 我国和黄河水资源“农转非”变化趋势第196-198页
  7.2.2 黄河取水权体系框架下的农转非市场第198-200页
 7.3 跨流域取水权市场—黄河对外调水和南水北调第200-206页
  7.3.1 黄河的对外流域调水第200-203页
  7.3.2 南水北调水权市场与黄河取水权市场的衔接第203-206页
 7.4 本章小结第206-208页
第八章 基于取水权市场的黄河水价体系研究第208-227页
 8.1 水价理论概述第208-215页
  8.1.1 水资源价值和价格理论第208-213页
  8.1.2 水价的形成方式和全成本水价第213-215页
 8.2 基于取水权市场的黄河水价体系研究第215-225页
  8.2.1 黄河水价沿革第215-216页
  8.2.2 黄河水资源价值的运动过程第216-217页
  8.2.3 黄河水价总水平的确定第217-218页
  8.2.4 基于取水权市场的黄河水价计价方式第218-220页
  8.2.5 基于取水权市场的黄河水价体系第220-225页
 8.3 本章小结第225-227页
第九章 数字黄河工程和黄河取水权市场第227-237页
 9.1 数字黄河工程概述第227-229页
  9.1.1 数字黄河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构成第227-229页
  9.1.2 数字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基础第229页
 9.2 建设取水权市场对数字黄河工程的需求第229-230页
 9.3 基于取水权市场的数字黄河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系统第230-236页
  9.3.1 数字黄河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研究进展第230-231页
  9.3.2 基于取水权市场的数字黄河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系统第231-236页
 9.4 本章小结第236-237页
第十章 结语第237-244页
 10.1 总结第237-242页
  10.1.1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总结第237-240页
  10.1.2 论文的创新点第240-242页
 10.2 展望第242-244页
致谢第244-245页
参考文献第245-253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253-254页

论文共2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刑事审判程序中控方案卷使用制度的研究
下一篇: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宏观及微观需求预测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