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的控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页 |
<关键词>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关键词>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 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第二节 结构抗震、隔震技术发展概述 | 第8-13页 |
第三节 非对称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页 |
及扭磁制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 第16-31页 |
第一节 隔震结构体系的计算模型 | 第17-22页 |
第二节 隔震结构体系地震反应方程的建立 | 第22-26页 |
第三节 隔震结构体系自振周期、振型计算 | 第26-27页 |
第四节 结构隔减震机理及动力时程分析 | 第27-31页 |
第三章 程序研制与考核 | 第31-36页 |
第一节 程序编制开发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程序正确性考核 | 第32-36页 |
第四章 非对称框架结构的隔震研究 | 第36-62页 |
第一节 地震波的选用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隔震支座的设计选择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典型立面非对称结构的隔隔震研究 | 第39-54页 |
第四节 典型刚度分布不对称结构的隔震研究 | 第54-59页 |
第五节 双向地震作用下非对称结构隔震研究 | 第59-62页 |
第五章 结 语 | 第62-64页 |
<引文> | 第64-67页 |
致 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