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模拟酶活性材料组装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7页
   ·引言第12-17页
     ·生物酶的结构与基本特点第12-15页
     ·生物酶催化的基本特征第15-17页
   ·细胞色素P450及其仿生模拟研究第17-28页
     ·细胞色素P450仿生模拟研究第17-18页
     ·金属卟啉活性配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第18-20页
     ·金属酞菁活性配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及实验第20-22页
     ·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工业化学制备方法第22-26页
     ·衍生金属卟啉与酞菁配合物的有机修饰合成方法第26-27页
     ·金属卟啉配合物仿生模拟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第27-28页
   ·金属卟啉系配合物担载与组装合成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第28-30页
     ·活性配合物表面担载技术第28-29页
     ·活性配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学接枝与包埋技术第29页
     ·活性配合物分子筛组装技术第29-30页
   ·本论文研究模型及活性配合物层状嵌接组装技术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7页
第二章 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活性配合物合成研究第37-63页
   ·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活性配合物的化学合成与表征第37-42页
     ·自由卟啉配体的化学合成第37-38页
     ·金属卟啉的化学合成与表征第38-41页
     ·金属酞菁活性配合物的化学合成第41-42页
   ·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微波诱导化学合成研究第42-57页
     ·前言第42-45页
     ·金属卟啉的微波化学合成第45-51页
     ·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微波化学合成第51-57页
     ·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系配合物自聚与自氧化现象第57-59页
     ·本章小节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第三章 模拟酶层柱型活性材料的组装合成与表征第63-89页
   ·前言第63-68页
     ·层状金属磷酸盐第63-66页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第66-68页
   ·层柱型卟啉系配合物活性材料的组装合成与表征第68-76页
     ·化学嵌接组装合成与表征第69-74页
     ·微波诱导嵌接组装合成与表征第74-76页
   ·层柱型酞菁系配合物活性材料的组装合成与表征第76-85页
     ·层状锑磷酸嵌接式层柱型酞菁系活性材料的组装合成与表征第76-84页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嵌接式层柱型酞菁系活性材料的组装合成与表征第84-85页
     ·本章小节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第四章 模拟酶层柱型活性材料的氧化催化作用研究第89-136页
   ·模拟生物酶双氧水催化降解研究第89-104页
     ·实验部分第89页
     ·结果与讨论第89-104页
       ·双氧水降解酶促反应及模拟酶催化降解研究第89-92页
         ·在位化学组装层柱型钴卟啉活性材料(SbPTPPCo)双氧水催化降解性能第92-94页
       ·微波诱导组装层柱型钴卟活性材料(SbPTPPCo-Ⅱ)双氧水催化降解性能第94-95页
       ·微波诱导组装层柱型二甲胺卟啉系活性材料(SbPTAPPM-Ⅱ)双氧水催化降解性能第95-97页
         ·在位化学组装层柱型金属酞菁系活性材料(SbPMPc)双氧水催化降解性能第97-101页
       ·层柱型金属卟啉活性材料与层柱型金属酞菁系活性材料双氧水催化降解性能的比较第101-102页
       ·模拟酶双氧水催化降解反应机理第102-104页
   ·层柱型配位活性材料对有机烃氧化催化作用研究第104-114页
     ·双氧水氧化体系第104-108页
     ·次氯酸钠氧化体系第108-114页
   ·层柱型配位活性材料对有机硫醇非均相催化氧化研究第114-121页
     ·实验部分第114-115页
     ·结果与讨论第115-121页
       ·SbPTPPCo非均相氧化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第115-117页
       ·SbPTPPCo对有机硫醇非均相氧化催化反应机理第117-121页
   ·层柱型配位活性材料对无机硫化物非均相催化氧化研究第121-128页
     ·实验部分第121页
     ·结果与讨论第121-128页
       ·催化剂用量对耗氧速率的影响第122-123页
       ·反应oH值对耗氧速率的影响第123-124页
       ·反应温度对耗氧速率的影响第124页
       ·Na_2S浓度对耗氧速率的影响第124-126页
       ·轴向配体对耗氧速率的影响第126页
       ·催化体系耗氧反应动力学机理第126-128页
   ·本章小节第128-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6页
结论第136-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及杂种优势和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子遗传研究
下一篇:华癸根瘤菌(Mesorhizobium haukuii Chen)染色体基因和质粒基因群体遗传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