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绪论 | 第13-29页 |
| ·生物浸出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 ·生物浸出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14页 |
| ·用于矿物浸出的微生物 | 第14页 |
| ·微生物浸矿机理 | 第14-15页 |
| ·直接作用 | 第15页 |
| ·间接作用 | 第15页 |
| ·生物浸出的影响因素 | 第15-19页 |
| ·细菌自身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矿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 ·环境的影响 | 第17页 |
| ·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溶浸液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 | 第18页 |
| ·供氧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 ·生物浸出在难处理金矿石处理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 ·难处理金矿的特点 | 第19页 |
| ·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 ·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20-22页 |
| ·分离耦合强化浸出工艺的研究概况 | 第22-27页 |
| ·耐热浸矿菌的应用 | 第22-23页 |
| ·过程强化 | 第23-26页 |
| ·Fe~(3+)强化矿物浸出 | 第26-27页 |
| ·耦合 | 第27页 |
|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立题依据 | 第27-2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 ·矿样 | 第32-33页 |
| ·浸矿细菌的培养与活化 | 第33-36页 |
| ·浸矿菌种 | 第33-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菌种的培养与驯化 | 第34-36页 |
| 3 耐低pH 浸矿菌的驯化及其生长特性 | 第36-46页 |
| ·基本原理 | 第36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 ·浸矿菌种 | 第36-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 ·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 ·At.f 耐酸驯化菌株与出发菌株生长特性对比 | 第39-40页 |
| ·S.s 耐酸驯化菌株与原始菌株生长特性对比 | 第40-41页 |
| ·At.f 与S.s 出发菌株及驯化菌株生长特性对比 | 第41-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浸矿菌的固定化 | 第46-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 ·嗜中温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固定化反应器实验 | 第48-52页 |
| ·嗜中温氧化亚铁硫杆菌摇瓶实验 | 第52-54页 |
| ·中度嗜热西伯利亚硫杆菌固定化反应器实验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高砷金精矿的浸出 | 第56-6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分析方法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 ·化学浸出与细菌浸出高砷金精矿的比较 | 第58-61页 |
| ·温度对化学浸出高砷金精矿的影响 | 第61-62页 |
| ·Fe~(3+)浓度对化学浸出高砷金精矿的影响 | 第62-65页 |
| ·简易模拟连续通入Fe~(3+)条件下高砷金精矿的浸出 | 第65页 |
| ·浸矿菌在Fe~(3+)化学浸出高砷金精矿过程中的作用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