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范式的STS学科演进逻辑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关于范式理论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 第12-14页 |
·关于学科范式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 第14-15页 |
·关于STS的相关研究及述评 | 第15-26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6-29页 |
·基本结构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2章 STS学科范式的界定 | 第29-42页 |
·范式及其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范式及其内涵 | 第29-30页 |
·范式理论及其发展 | 第30-31页 |
·范式对学科确立的主导作用 | 第31-32页 |
·学科范式的厘正 | 第32-37页 |
·学科范式的概念 | 第32-34页 |
·学科范式的基本结构 | 第34-36页 |
·学科范式的主要功能 | 第36-37页 |
·STS学科范式的确立 | 第37-40页 |
·STS的基本内涵 | 第37-39页 |
·STS学科范式的含义 | 第39页 |
·STS学科范式确立的依据 | 第39-40页 |
·STS学科范式的演进历程 | 第40-42页 |
·STS学科范式演进的划分标准 | 第40-41页 |
·STS学科范式演进的分期 | 第41-42页 |
第3章 STS学科范式的缘起及考量 | 第42-59页 |
·近代STS思潮的兴起 | 第42-45页 |
·培根的STS观点 | 第43页 |
·马克思的STS论述 | 第43-44页 |
·爱默尔森的STS阐发 | 第44-45页 |
·现代STS思想在科学论领域的萌发 | 第45-53页 |
·逻辑起点:对科学内在论研究局限的克服 | 第45-46页 |
·研究进路: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考察 | 第46-50页 |
·社会建制:科学共同体及其建制 | 第50-51页 |
·科学论领域的STS学科范式萌芽及局限 | 第51-53页 |
·现代STS思想在技术论领域的萌发 | 第53-57页 |
·逻辑起点:对技术内在论研究局限的克服 | 第54-55页 |
·研究进路: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考察 | 第55-56页 |
·社会建制:技术共同体及其建制 | 第56页 |
·技术论领域的STS学科范式萌芽及局限 | 第56-57页 |
·萌芽期STS学科范式的特征 | 第57-59页 |
第4章 STS学科范式的生成及建制化 | 第59-86页 |
·历史背景 | 第59-63页 |
·时代特点 | 第59页 |
·社会需求 | 第59-61页 |
·交义学科的兴起 | 第61-62页 |
·哲学学科理论视野的转向 | 第62-63页 |
·科学的社会研究中STS学科范式的生成 | 第63-73页 |
·逻辑起点:社会情境中的科学形成 | 第63-65页 |
·研究进路:社会学视角的科学研究 | 第65-68页 |
·解释语境:科学的社会建构论 | 第68-70页 |
·科学的社会研究中STS学科范式的初步生成 | 第70-73页 |
·技术的社会研究中STS学科范式的生成 | 第73-78页 |
·逻辑起点:社会情境中的技术塑造 | 第73-74页 |
·研究进路:社会学视角的技术研究 | 第74-75页 |
·解释语境: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 第75-76页 |
·技术的社会研究中STS学科范式的初步生成 | 第76-78页 |
·STS学科的初步建制化 | 第78-81页 |
·STS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 第78-79页 |
·STS在大学的建制化 | 第79-81页 |
·生成期STS学科范式的特征 | 第81-86页 |
第5章 STS学科范式的走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86-105页 |
·国际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 | 第86-96页 |
·多元化研究进路的呈现 | 第86-89页 |
·STS学科范式的进一步转换 | 第89-93页 |
·未来STS学科范式的特征 | 第93-96页 |
·STS学科建制的完善及独立化 | 第96-98页 |
·STS学科建制的完善 | 第96-97页 |
·STS学科独立化的趋势 | 第97-98页 |
·对中国STS研究的启示 | 第98-105页 |
·我国STS研究的现状 | 第98-100页 |
·我国STS研究面临两种文化的冲突 | 第100-102页 |
·我国STS研究的问题域 | 第102-103页 |
·我国STS研究的基本原则 | 第103-10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5-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