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第一篇 研究报告 | 第14-43页 |
| 第一章 H. parasuis ompP2 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14-24页 |
| 1 材料 | 第14-16页 |
| ·菌株及细胞系 | 第14-15页 |
|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 第15-16页 |
| 2 方法 | 第16-17页 |
| ·引物设计 | 第16页 |
| ·DNA 模板制备 | 第16页 |
| ·H.parasuis ompP2 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16页 |
| ·H.parasuis ompP2 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16-17页 |
| ·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 | 第16页 |
| ·PCR 扩增片段的连接 | 第16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作 | 第16-17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17页 |
| ·ompP2 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17页 |
| 3 结果 | 第17-23页 |
| ·H.parasuis ompP2 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17-18页 |
| ·H.parasuis ompP2 基因序列分析 | 第18-21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1-22页 |
| ·H.parasuis ompP2 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 4 讨论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ompP2 基因与毒力的联系 | 第24-33页 |
| 1 材料 | 第24-25页 |
| ·菌株及细胞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 2 方法 | 第25-27页 |
| ·引物设计 | 第25页 |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5页 |
|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酶切 | 第25-26页 |
| ·PcDNA3 载体的双酶切 | 第26页 |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页 |
| ·连接 | 第26页 |
| ·转化 | 第26页 |
| ·ompP2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筛选及鉴定 | 第26页 |
|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Marc-145 细胞 | 第26-27页 |
| ·RT-PCR 鉴定ompP2 基因在Marc-145 细胞中的表达 | 第27页 |
| 3 结果 | 第27-31页 |
| ·PCR 的扩增 | 第27-28页 |
| ·目的基因的酶切 | 第28页 |
| ·ompP2 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8-29页 |
| ·重组载体转染Marc-145 细胞后的形态学观察 | 第29-30页 |
| ·PCR 检测ompP2 基因的表达 | 第30-31页 |
| 4 讨论 | 第31-33页 |
| ·基因变异导致致病性改变 | 第31-32页 |
| ·碱基缺失导致ompP2 基因的毒力显著增强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H.parasuis ompP2 基因核酸疫苗的研制与保护力研究 | 第33-37页 |
| 1 材料 | 第33-34页 |
| ·实验动物与菌株 | 第33页 |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 ·主要设备 | 第33-34页 |
| 2 方法 | 第34-35页 |
| ·核酸疫苗的制备 | 第34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4页 |
| ·重组PcDNA3-ompP2(-5、-11)质粒的提取 | 第34页 |
| ·核酸疫苗的配制 | 第34页 |
| ·重组PcDNA3-ompP2(-5、-11)质粒免疫小鼠 | 第34页 |
| ·核酸疫苗对小鼠的攻毒保护实验 | 第34-35页 |
| 3 结果 | 第35页 |
| 4 讨论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H.parasuis ompP2 和1651RNA 基因双重PCR 方法的建立 | 第37-42页 |
| 1 材料 | 第37页 |
| ·菌株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 2 方法 | 第37-39页 |
| ·PCR 检测临床分离株ompP2 基因连续碱基缺失的分布频率 | 第37-38页 |
| ·引物设计 | 第38页 |
| ·阳性模板的制备 | 第38页 |
| ·对阳性模板进行PCR 扩增 | 第38页 |
| ·克隆测序 | 第38页 |
| ·对96 株H.parasuis ompP2 进行检测 | 第38页 |
| ·H.parasuis ompP2 和1651RNA 基因双重PCR 方法的建立 | 第38-39页 |
| ·引物设计 | 第38页 |
| ·阳性模板的制备 | 第38-39页 |
| ·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39页 |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9页 |
| ·样本检测 | 第39页 |
| 3 结果 | 第39-40页 |
| ·PCR 检测临床分离株ompP2 基因的连续碱基缺失的分布频率 | 第39-40页 |
| ·ompP2-1651RNA 双重PCR 方法检测H.parasuis | 第40页 |
| ·优化的反应条件 | 第40页 |
| ·对15 株参考菌株和81 株临床分离株的检测结果 | 第40页 |
| 4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42-43页 |
| 第二篇 文献综述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43-48页 |
| 1 主要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44-46页 |
| ·外膜蛋白 | 第44页 |
| ·脂多糖 | 第44-45页 |
| ·三聚自动转运子 | 第45页 |
| ·转铁蛋白 | 第45-46页 |
| ·神经氨酸酶 | 第46页 |
| ·其他 | 第46页 |
| 2 结语与展望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附录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