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联合企业经济论文--高新技术企业论文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与评价研究--以沈阳市科技中小企业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选题背景第12-13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国外科技中小企业相关研究第14-16页
     ·国内科技中小企业相关研究第16-19页
   ·科技中小企业相关研究评述第19-20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论文框架第22-23页
第2章 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综述第23-39页
   ·企业成长及相关概念第23-25页
     ·企业成长的含义第23-24页
     ·企业成长性的界定第24-25页
   ·国外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综述第25-36页
     ·基于规模经济的企业成长理论第26-27页
     ·彭罗斯的内生成长理论第27-28页
     ·战略管理研究第28-29页
     ·基于能力的企业成长研究第29-30页
     ·企业成长阶段研究第30-33页
     ·企业成长过程理论第33-34页
     ·企业网络化成长理论第34-35页
     ·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第35-36页
   ·国内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第36-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科技中小企业特征分析第39-47页
   ·科技中小企业的界定第39-41页
   ·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第41-43页
   ·科技中小企业成长模式第43页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第43-44页
   ·我国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第44-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基于个性优势评价的科技中小企业模式分析第47-63页
   ·个性优势评价方法与模式分析简介第47-50页
     ·个性优势评价第48-49页
     ·模式分析的内涵第49-50页
   ·沈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模式分析第50-61页
     ·评价指标的建立第50-51页
     ·样本企业基本情况描述第51-55页
     ·科技中小企业个性优势评价第55-57页
     ·模式分析第57-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5章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研究第63-76页
   ·科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分析第63-65页
     ·科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分析第63-65页
     ·高成长期科技中小企业特征分析第65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内涵第65-66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研究第66-71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方法第66-67页
     ·GEP方法及其补充第67-70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指标体系的确立第70页
     ·成长指数排序第70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业绩评价第70-71页
   ·沈阳市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分析第71-74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第71页
     ·高成长型企业与非高成长型企业比较第71-72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特征分析第72-73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模式分析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6章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评价第76-100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评价内容第76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效率测度方法第76-79页
     ·效率和前沿效率内涵第76-77页
     ·效率的分类第77-78页
     ·效率测度方法介绍第78-79页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研发绩效评价方法第79-82页
     ·我国R&D绩效评价现状第79-80页
     ·R&D绩效测量的指标第80页
     ·现有R&D评价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第80-81页
     ·R&D绩效评价方法第81-82页
   ·数据包络分析和交叉效率评价第82-85页
     ·C~2R和BC~2模型第82-83页
     ·交叉效率评价第83-85页
   ·沈阳市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效率分析第85-90页
     ·综合效率分析第86-87页
     ·交叉效率分析第87-88页
     ·奇异指数分析第88-90页
   ·沈阳市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R&D绩效评价第90-98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90-91页
     ·样本数据分析第91-93页
     ·样本企业R&D效率分析第93-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7章 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建议第100-104页
   ·既要保持稳定的规模扩张,又要提升效益第100页
   ·注重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100-101页
   ·精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101页
   ·寻求多模式发展第101页
   ·优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第101-102页
   ·通过企业集群寻求发展第102页
   ·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第102-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8章 结论和展望第104-106页
   ·研究结论第104-105页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6页
附录第116-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作者简历第124-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溢出、空间依赖与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列生成的铁钢区批量计划与物流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