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第一章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形成 | 第18-26页 |
第一节 邓小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一、邓小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第18页 |
二、邓小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邓小平法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邓小平法治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 第20-23页 |
一、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法治的实行和有效运作提供经济基础 | 第21页 |
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为法治运行提供了政治架构 | 第21-22页 |
三、文化体制改革为法治运行提供了观念基础 | 第22-23页 |
第四节 邓小平法治思想形成的过程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 第26-38页 |
第一节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34页 |
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思想 | 第26-28页 |
二、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28-30页 |
三、关于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法制的关系 | 第30页 |
四、关于经济和法制的思想 | 第30-32页 |
五、关于立法的思想 | 第32页 |
六、关于法的平等性原则 | 第32-33页 |
七、关于在全民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特征 | 第34-38页 |
一、全局性和战略性 | 第34页 |
二、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 | 第34-35页 |
三、权威性和开放性 | 第35-36页 |
四、创新性和实践性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当代发展 | 第38-44页 |
第一节 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8-40页 |
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29 | 第38页 |
二、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引导 | 第38-39页 |
三、开创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胡锦涛同志为核心党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0-44页 |
一、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第40页 |
二、不断推进依法执政 | 第40-41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 第41页 |
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 第41-42页 |
五、不断深化司法体制领域的改革 | 第42页 |
六、进一步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44-50页 |
第一节 有利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提供了有力保证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为我国法治观念变革和人权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 第46页 |
第四节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提供了指导原则 | 第46-47页 |
第五节 为“一国两制”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 第47-48页 |
第六节 对反腐倡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以邓小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 | 第50-56页 |
第一节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努力加强法治建设 | 第52-55页 |
一、树立法律的权威,维护宪法神圣至上的地位 | 第52-53页 |
二、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 | 第53-54页 |
三、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努力实现司法公正 | 第54页 |
四、加大普法宣传,加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