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7-12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7-8页
     ·理论意义第7页
     ·现实意义第7-8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10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8-9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9-10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第10-11页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方法第11-12页
     ·主要创新点第11页
     ·研究方法第11-12页
第2章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依据第12-18页
   ·生态价值观教育若干概念厘定第12-14页
     ·生态价值第12页
     ·生态价值观第12-13页
     ·生态价值观教育第13-14页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生态思想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渊源第14-16页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第14页
     ·道家“顺物自然”的生态实践观第14-15页
     ·佛家“众生平等”的生态价值观第15-16页
   ·马恩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第16-18页
     ·社会是人与自然界实现本质统一的生态价值观第16页
     ·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的生态实践观第16-17页
     ·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相统一的生态消费观第17-18页
第3章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缘由第18-27页
   ·解决严峻的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第18-19页
   ·帮助大学生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迫切需要第19-23页
     ·关于大学生生态基本知识方面的调查第19-20页
     ·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与行为方面的调查第20-21页
     ·关于大学生对生态价值观认识的调查第21-22页
     ·关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综合方面的调查第22-23页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分析第23-27页
     ·“重利轻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第23页
     ·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第23-25页
     ·家庭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薄弱第25页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高第25-27页
第4章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基本原则和内容的探究第27-35页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第27-30页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第27-28页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28页
     ·一元主导与多学科渗透相结合的原则第28-29页
     ·真、善、美相结合的原则第29-30页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第30-35页
     ·可持续发展观第30-31页
     ·生态自然观第31-32页
     ·生态平等观第32页
     ·生态义务观第32-33页
     ·生态消费观第33-35页
第5章 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现实路径的思考第35-45页
   ·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有益成果第35-38页
     ·瑞典——注重生态道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第35-36页
     ·澳大利亚——推出“可持续学校”计划第36页
     ·德国——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教学实践活动第36-37页
     ·美国——完善的环境教育立法第37-38页
   ·加强社会教育,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38-39页
     ·建设绿色社区,搭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社会平台...第38页
     ·加强大众传媒的合理引导,建立生态育人的社会舆论引导机制.第38-39页
   ·加强学校教育,巩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第39-41页
     ·创设和谐优美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第39-40页
     ·发挥课堂教育优势第40-41页
     ·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第41页
   ·加强家庭教育,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第41-42页
     ·提高父母的生态道德素养第42页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42页
     ·加强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第42页
   ·引导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第42-45页
     ·紧密结合大学生现实愿望,提升大学生自我观念更新的能力...第42-43页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第43页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行为反思的能力...第43-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勤工助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下一篇:微博的传播功能研究--从社会功能理论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