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 第13-22页 |
第一节 现代诉讼制度的宏观价值取向 | 第13-16页 |
一、司法独立 | 第13页 |
二、程序公正 | 第13-14页 |
三、保障人权 | 第14-15页 |
四、诉讼效益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国际刑事司法新动向:恢复性司法 | 第16-19页 |
一、何谓恢复性司法 | 第16-17页 |
二、恢复性司法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目标 | 第17-18页 |
三、恢复性司法的优势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微观价值取向 | 第19-22页 |
一、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 第19-20页 |
二、恢复性司法制度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应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国外取保候审制度的借鉴 | 第22-28页 |
第一节 英国保释制度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异同 | 第22-25页 |
一、立法思想、理念不同 | 第22页 |
二、在适用范围上明显不同 | 第22-23页 |
三、取保候审方式不同 | 第23页 |
四、批准决定机关不同 | 第23-24页 |
五、律师的作用不同 | 第24页 |
六、保障机制不同 | 第24页 |
七、诉讼救济方面不同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各国保释制度的介绍 | 第25-28页 |
一、古罗马 | 第25页 |
二、美国 | 第25-26页 |
三、德国 | 第26页 |
四、法国 | 第26-27页 |
五、日本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现状 | 第28-32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现状 | 第29-32页 |
一、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 | 第29-30页 |
二、已经收捕的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率不高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 第32-38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立法上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一、适用条件上没有明确法定标准,法律主体过多 | 第32页 |
二、羁押决定机关的程序性规定没有,申请人缺乏救济帮助 | 第32-33页 |
三、没有具体规定保证金的限额和收取办法 | 第33页 |
四、对于被取保人、保证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惩处制度不严格 | 第33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救济途径缺失 | 第33-34页 |
一、无罪推定观念没有完全深入,律师参与作用小,无救济途径 | 第33-34页 |
二、对于外来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法律援助流于形式 | 第34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形式单一,质量不高 | 第34-35页 |
一、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形式同样单一 | 第35页 |
二、取保候审后的监控工作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 第35页 |
第四节 城市外来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问题 | 第35-38页 |
一、城市外来未成年人人口增长迅速,犯罪隐患增加 | 第36页 |
二、对外来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适用比例偏低 | 第36-37页 |
三、外来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后无后续保障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完善 | 第38-46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实体法的完善 | 第38-42页 |
一、国际社会预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文件 | 第38-39页 |
二、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实体法上的完善 | 第39-42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程序法上的完善 | 第42-44页 |
一、在决定程序方面 | 第42页 |
二、在权利救济方面 | 第42-43页 |
三、律师在取保候审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司法机关在未成年人取保候审执行中的完善 | 第44-46页 |
一、司法机关遵循严格准则注意,限制自由裁量权 | 第44页 |
二、建立未成年人取保候审风险评估体系、精准备案 | 第44-45页 |
三、建立和完善公检法三机关对取保候审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46-54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46-48页 |
一、社区矫正概念的延展 | 第46-47页 |
二、社区矫正的形式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后社会保障的完善 | 第48-54页 |
一、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发展 | 第48-49页 |
二、政府专门组织的建立 | 第49-50页 |
三、创造社区保护环境 | 第50页 |
四、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避免教育权的中断 | 第50-51页 |
五、重视家庭教育、预防功能 | 第51-52页 |
六、专业心理机构配合,个性化矫正方式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