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中医脾主时的理论渊源 | 第8-23页 |
(一) 五行及五行配脏 | 第8-17页 |
1.五行源流考 | 第8-12页 |
2.五行时空配属关系 | 第12-14页 |
3.五行配属五脏 | 第14-17页 |
(二) 古代哲学对五行土的时位问题的论述 | 第17-20页 |
1.土不配时 | 第18页 |
2.土分主四时 | 第18-19页 |
3.土主四时各十八日 | 第19页 |
4.土主季夏之月 | 第19页 |
5.五行以三百六十日平均分配,每行72日,以木为首,土居中 | 第19-20页 |
(三) 《内经》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的形成 | 第20-23页 |
1.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的含义 | 第20页 |
2.《内经》不同分法的脾与时令的关系 | 第20-23页 |
二、中医脾主时的理论内涵 | 第23-34页 |
(一) 脾主时的基本概念 | 第23-26页 |
1."主"的含义及来源 | 第23-24页 |
2."时"的含义及来源 | 第24-25页 |
3."主时"的含义 | 第25-26页 |
(二) 脾主四时 | 第26-27页 |
1."脾主四时"的概念 | 第26页 |
2."脾主四时"的立论依据 | 第26页 |
3."脾主四时"的理论内涵 | 第26-27页 |
(三) 脾主四时之末 | 第27-30页 |
1."脾主四时之末"的概念 | 第27-28页 |
2."脾主四时之末"的立论依据 | 第28-29页 |
3."脾主四时之末"的理论内涵 | 第29-30页 |
(四) 脾主长夏 | 第30-34页 |
1.脾主长夏的概念 | 第30-31页 |
2.脾主长夏的立论依据 | 第31页 |
3.脾主长夏的理论内涵 | 第31-34页 |
三、中医脾主时的临床意义 | 第34-43页 |
(一) 脾主四时理论的临床意义 | 第34-40页 |
1.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 第34-37页 |
2.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 第37-40页 |
3.张景岳提出"调五脏亦可治脾胃" | 第40页 |
(二) 脾主长夏理论的临床意义 | 第40-43页 |
1.指导后世医家提出脾胃治法 | 第40-41页 |
2.指导"五时应五脏"的养生原则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篇 | 第48-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