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束注入杏鲍菇耐高温菌株的选育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1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9-14页 |
·离子束注入生物学效应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离子束诱变育种的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离子注入农作物诱变育种 | 第11-12页 |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 | 第12-13页 |
·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2 食(药)用菌的发展概述 | 第14-22页 |
·食(药)用菌的价值 | 第14-18页 |
·营养价值 | 第14-15页 |
·氨基酸 | 第15页 |
·蛋白质 | 第15页 |
·维生素和矿物质 | 第15页 |
·药用价值 | 第15-17页 |
·多糖 | 第16页 |
·香菇素 | 第16页 |
·干扰素诱发剂 | 第16页 |
·微量元素硒 | 第16-17页 |
·经济价值 | 第17-18页 |
·食(药)用菌的育种方法 | 第18-20页 |
·自然选育 | 第18页 |
·杂交育种 | 第18页 |
·诱变育种 | 第18-19页 |
·原生质体育种技术 | 第19-20页 |
·基因工程 | 第20页 |
·食(药)用菌的液体培养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3 杏鲍菇的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22-23页 |
·名称与分布 | 第22页 |
·生理特性 | 第22-23页 |
·形态特征 | 第23页 |
·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 | 第23-24页 |
·营养成分 | 第23页 |
·药用价值 | 第23-24页 |
·栽培技术 | 第24-25页 |
·原料与配方 | 第24页 |
·装袋、灭菌、接种 | 第24页 |
·发菌管理 | 第24页 |
·出菇管理 | 第24-25页 |
·采收、加工 | 第25页 |
·市场前景 | 第25-2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6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N~+束注入杏鲍菇耐高温菌株的选育 | 第27-3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离子注入机 | 第27-28页 |
·技术参数 | 第27-28页 |
·注入剂量 | 第28页 |
·其他实验仪器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8-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N~+束注入杏鲍菇耐高温菌株的选育实验流程图 | 第29页 |
·培养基制作方法 | 第29-30页 |
·固体培养基 | 第29-30页 |
·液体培养基 | 第30页 |
·袋料培养基 | 第30页 |
·最高极限温度测定 | 第30页 |
·离子注入 | 第30-31页 |
·注入前准备 | 第30-31页 |
·制备单核菌丝悬液 | 第30-31页 |
·制备保护液 | 第31页 |
·制备菌膜 | 第31页 |
·离子注入 | 第31页 |
·洗脱涂皿 | 第31页 |
·初筛 | 第31-32页 |
·复筛 | 第32页 |
·出菇管理 | 第32-33页 |
·菇蕾的培育 | 第32页 |
·出菇期管理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最高极限温度测定结果 | 第33页 |
·初筛结果 | 第33-34页 |
·复筛结果 | 第34-35页 |
·出菇结果 | 第35-36页 |
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杏鲍菇液体发酵优化研究 | 第38-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培养方法 | 第38-39页 |
·营养因子优化 | 第39页 |
·碳源实验 | 第39页 |
·氮源实验 | 第39页 |
·正交实验 | 第39页 |
·非营养因子优化 | 第39页 |
·杏鲍菇液体发酵终点的判断 | 第39页 |
·菌丝生物量测定 | 第3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杏鲍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4页 |
·不同碳源对杏鲍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不同氮源对杏鲍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正交培养基配方对杏鲍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不同培养条件对杏鲍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 第44-48页 |
·装液量 | 第44-45页 |
·接种量 | 第45-46页 |
·初始PH 值 | 第46页 |
·培养温度 | 第46-47页 |
·摇瓶转速 | 第47页 |
·培养时间 | 第47-48页 |
·杏鲍菇液体发酵终点的判断 | 第48页 |
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不同剂量N~+注入杏鲍菇菌株的酶学研究 | 第50-5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供试菌株 | 第50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试剂配制 | 第50-52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0-51页 |
·DNS 的配制 | 第51页 |
·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 | 第51-52页 |
·柠檬酸缓冲液的配制 | 第52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羧甲基纤维素酶(CMC)活性测定方法 | 第52页 |
·滤纸酶(FP)活性测定方法 | 第52页 |
·漆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5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53页 |
·不同剂量离子注入菌株酶活力比较结果 | 第53-55页 |
·不同菌株CMC 酶活力比较结果 | 第53页 |
·不同菌株FP 酶活力比较结果 | 第53-54页 |
·不同菌株漆酶活力比较结果 | 第54页 |
·离子注入对杏鲍菇菌株三种酶活的效应 | 第54-55页 |
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1 结论 | 第56-57页 |
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发表论文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