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导言 | 第8-3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理论基础与基本研究方法 | 第11-19页 |
·商品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 第12-15页 |
·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 | 第15-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与不足 | 第19-22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1 企业剩余权 | 第32-43页 |
·企业剩余权内涵演变 | 第32-36页 |
·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s) | 第32-34页 |
·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 of control) | 第34-35页 |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 第35-36页 |
·企业剩余权概念 | 第36-43页 |
·企业剩余权的界定 | 第37-39页 |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界定 | 第39-40页 |
·企业剩余控制权的界定 | 第40-43页 |
2 企业剩余权扩散假说及其决定 | 第43-82页 |
·企业剩余扩散假说 | 第43-54页 |
·关于剩余权归属问题的不同说法 | 第43-46页 |
·企业剩余权扩散假说的提出与相关证据 | 第46-54页 |
·现有理论对企业剩余权扩散的解释 | 第54-61页 |
·激励理论的解释 | 第54-56页 |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解释 | 第56-58页 |
·要素贡献理论的解释 | 第58-61页 |
·企业剩余权扩散的决定:要素相对重要性 | 第61-82页 |
·现有理论的启发 | 第61-68页 |
·要素相对重要性及其解释 | 第68-73页 |
·企业剩余权扩散的解释 | 第73-79页 |
·要素相对重要性与要素所有者讨价还价能力(the bargaining ability) | 第79-82页 |
3 企业剩余权配置 | 第82-112页 |
·企业剩余权配置原则 | 第83-91页 |
·风险承担(taking risk)原则及其缺陷 | 第83-86页 |
·要素相对重要性原则 | 第86-91页 |
·产权结构与企业剩余权配置模型的构建 | 第91-106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和两个重要假定 | 第92-99页 |
·关于企业剩余权配置的讨论 | 第99-106页 |
·要素产权主体目标函数和剩余控制权难分割性对剩余权配置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要素产权主体目标函数与剩余权配置 | 第106-109页 |
·剩余控制权的难割性与剩余权配置 | 第109-112页 |
4 中国国有企业剩余权配置的历史考察 | 第112-130页 |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是企业剩余权配置不断调整的过程 | 第112-121页 |
·放权让利过程中政府手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逐渐减少 | 第112-114页 |
·利改税进一步减弱了政府手中的剩余索取权 | 第114-115页 |
·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时政府手中的一部分剩余控制权被给予了企业经营者 | 第115-116页 |
·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剩余权发生微弱的变动,而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企业内部剩余权变化较为显著 | 第116-121页 |
·中国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剩余权错配 | 第121-130页 |
·“一股独大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外部股票持有者的剩余控制权不足 | 第123-125页 |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者剩余索取权不足 | 第125-130页 |
5 中国国有控股公司剩余权配置的评价与优化对策 | 第130-156页 |
·中国国有控股公司剩余权配置评价 | 第130-144页 |
·要素相对重要性评价指标 | 第130-133页 |
·要素相对重要性评价标准 | 第133-134页 |
·要素相对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程 | 第134-135页 |
·中国国有控股公司剩余权配置状况的实证分析 | 第135-144页 |
·优化中国国有控股公司剩余权配置的建议 | 第144-156页 |
·优化中国国有控股公司剩余索取权配置 | 第145-150页 |
·优化中国国有控股公司剩余控制权配置 | 第150-156页 |
6 结论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71-172页 |
论文摘要 | 第172-176页 |
ABSTRACT | 第176-180页 |
后记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