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7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8页 |
·管理咨询业的兴起 | 第15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实质 | 第15-16页 |
·咨询效果与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管理咨询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管理咨询服务研究现状述评 | 第19-27页 |
·国外管理咨询服务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国内管理咨询服务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25-27页 |
·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述评 | 第27-36页 |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33-36页 |
·国内外知识整合研究现状述评 | 第36-43页 |
·国外知识整合研究现状 | 第36-38页 |
·国内知识整合研究现状 | 第38-4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41-43页 |
·本文研究范围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研究范围 | 第4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47-77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流程 | 第47-51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内涵 | 第47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流程 | 第47-50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的概念模型 | 第50-51页 |
·知识的定义及分类 | 第51-55页 |
·知识的一般定义 | 第51-52页 |
·知识的一般分类 | 第52-55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知识定义及分类 | 第55页 |
·知识流和知识存量 | 第55-61页 |
·知识流 | 第55-58页 |
·知识存量 | 第58-60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流及知识存量的界定 | 第60-61页 |
·知识转移 | 第61-69页 |
·知识转移的涵义 | 第61-63页 |
·知识转移的模式 | 第63-67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的界定 | 第67-69页 |
·知识整合 | 第69-74页 |
·知识整合的涵义 | 第69-71页 |
·知识整合的类型 | 第71-73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的界定 | 第73-74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的整体模型 | 第74-76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的一般简化模型 | 第74-75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的动态模型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3章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模式 | 第77-117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的动因及价值分析 | 第77-81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的动因 | 第77-80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的价值 | 第80-81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的特点 | 第81-82页 |
·知识流的内容和载体 | 第82-91页 |
·管理咨询双方的知识存量 | 第82-84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流的内容 | 第84-89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流的载体 | 第89-90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流的分类 | 第90-91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机制 | 第91-96页 |
·基于转移主体、转移动因和知识特性的转移机制 | 第91-94页 |
·基于驱动类别与精炼水平的转移机制 | 第94-96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的过程 | 第96-104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 | 第96-97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的五阶段过程 | 第97-104页 |
·融入SECIDP 的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整体模型 | 第104-107页 |
·管理咨询服务双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和回馈 | 第107-110页 |
·管理咨询服务双方之间的知识转移模型 | 第107-109页 |
·管理咨询服务双方之间的知识回馈模型 | 第109-110页 |
·管理咨询服务各方内部的知识转移 | 第110-115页 |
·管理咨询服务提供方内部的知识转移模型 | 第110-112页 |
·管理咨询服务接受方内部的知识转移模型 | 第112-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4章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模式 | 第117-165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的特征和功能 | 第117-119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的特征 | 第117-118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的功能 | 第118-119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的主要内容 | 第119-121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模型及整合机制间的协同与联动 | 第121-123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知识整合模型 | 第121-122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机制间的协同与联动 | 第122-123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知识整合方式与整合平台 | 第123-128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知识整合方式 | 第123-125页 |
·管理咨询服务的知识整合平台 | 第125-128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的基础保障 | 第128-134页 |
·基于知识整合的知识技术模型 | 第128-131页 |
·基于知识整合的文化 | 第131-133页 |
·基于知识整合的柔性组织结构 | 第133-134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的学习机制 | 第134-143页 |
·学习与知识整合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基于知识整合的学习模式 | 第135-141页 |
·基于知识整合的学习型组织 | 第141-143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整合的共享机制 | 第143-148页 |
·知识共享的涵义 | 第143页 |
·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的孪生伙伴 | 第143-144页 |
·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 第144-148页 |
·知识创新:知识整合的高级形式 | 第148-154页 |
·知识创新的涵义 | 第148-149页 |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四维动态知识创新模式 | 第149-154页 |
·知识存量的增加:知识整合的价值体现 | 第154-163页 |
·知识整合是知识增值的有效手段 | 第154页 |
·管理咨询各方知识存量的影响因素 | 第154-156页 |
·F-I-L-T 视角的管理咨询各方知识存量增长途径 | 第156-159页 |
·H-S-C 视角的管理咨询各方知识存量增长途径 | 第159-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5章 管理咨询服务的知识转移与知识整合效果评价 | 第165-185页 |
·知识存量视角的效果评价 | 第165-17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 第165-166页 |
·知识存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166-169页 |
·知识存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69-170页 |
·灰关联分析方法在知识存量评价方面的应有 | 第170-171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综合效果评价 | 第171-184页 |
·管理咨询服务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综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171-176页 |
·层次分析法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的运用 | 第176-177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77-180页 |
·评价方法的选取及模型的构建 | 第180-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第6章 案例研究 | 第185-205页 |
·管理咨询服务双方简介 | 第185-186页 |
·管理咨询服务接受方:A 公司背景及问题 | 第185-186页 |
·管理咨询服务提供方:Y 咨询公司 | 第186页 |
·管理咨询服务双方知识流动过程 | 第186-190页 |
·A 公司的知识流动过程 | 第186-189页 |
·Y 咨询公司的知识流动过程 | 第189-190页 |
·管理咨询服务双方知识流的内容 | 第190-193页 |
·A 公司的知识流 | 第190-191页 |
·Y 咨询公司的知识流 | 第191-193页 |
·管理咨询服务双方的知识整合方案 | 第193-196页 |
·A 公司的知识整合方案 | 第193-195页 |
·Y 咨询公司的知识整合方案 | 第195-196页 |
·管理咨询服务双方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效果评价 | 第196-204页 |
·项目实际实施效果 | 第196-197页 |
·知识存量视角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效果评价 | 第197-201页 |
·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综合效果评价 | 第201-204页 |
·本章小结 | 第204-205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205-209页 |
·研究结论 | 第205-20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06-207页 |
·研究展望 | 第207-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2页 |
致谢 | 第222-224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24-225页 |
摘要 | 第225-228页 |
ABSTRACT | 第228-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