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7-8页 |
第二节 论文取得主要成果 | 第8-9页 |
一、主要成果 | 第8-9页 |
二、存在主要问题 | 第9页 |
第三节 工作区概述 | 第9-12页 |
第二章 巨型推覆构造地质特征 | 第12-33页 |
第一节 巨型推覆构造概述 | 第12-14页 |
一、巨型推覆构造的展布特征 | 第12页 |
二、巨型推覆构造的主断裂面构造体系 | 第12-14页 |
三、巨型推覆构造的应变岩厚度 | 第14页 |
第二节 原地系统主要地质特征 | 第14-22页 |
一、太古代地层 | 第15-17页 |
二、古生代地层 | 第17-20页 |
三、中生代地层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外来系统主要地质特征 | 第22-25页 |
一、兴华渡口群巴罗伊型区域变质岩 | 第22-23页 |
二、元古代混合杂岩(McPt)、混合花岗岩(MgPt)和混合花岗闪长岩 | 第23-24页 |
三、科马提岩 | 第24页 |
四、下泥盆统 | 第24页 |
五、上太古代石英斑岩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岩床群特征 | 第25-29页 |
一、塔河、塔源、兴隆沟、松岭、加格达奇岩席 | 第25-28页 |
二、卧都河、霍龙门、塔溪和辰清岩席 | 第28页 |
三、老沟、富无山和满归岩席 | 第28-29页 |
第五节 推覆构造造山(山麓相)地质特征 | 第29-33页 |
一、推覆造山山麓相概述 | 第29-31页 |
二、砂宝斯林场-依西肯J2-3山麓相特征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巨型推覆构造活动环境和形成时代探讨 | 第33-38页 |
第一节 差异应力环境 | 第33-34页 |
一、动态重结晶矿物亚颗粒估算的差异应力 | 第33-34页 |
二、应力矿物推测的差异应力 | 第34页 |
第二节 形成的温度条件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持续活动的时间长短 | 第35页 |
第四节 形成的地质年代 | 第35-38页 |
一、原地系统地层和岩体地质时代 | 第35-36页 |
二、推覆造山形成的山麓堆积的地质时代 | 第36页 |
三、大岩席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数据 | 第36页 |
四、推覆构造韧性变形变质岩的同位素地质年代等数据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与推覆构造有关的金矿 | 第38-62页 |
第一节 糜棱岩型典型金矿床及矿床模式 | 第38-43页 |
第二节 角岩型典型金矿床及矿床模式 | 第43-46页 |
第三节 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及成矿模式 | 第46-49页 |
第四节 与大岩席有关的金矿床及矿床模式 | 第49-54页 |
第五节 石英脉型金铜钨钼矿及矿床模式 | 第54-62页 |
第五章 金矿预测 | 第62-88页 |
第一节 本次预测概述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地质单元划分 | 第63-70页 |
一、概述 | 第63-64页 |
二、单元划分方法 | 第64页 |
三、单元划分原则 | 第64-65页 |
四、金矿地质单元 | 第65-69页 |
五、金矿成矿预测图 | 第69-70页 |
第三节 变量提取赋值和优化 | 第70-75页 |
一、地质变量提取 | 第70-71页 |
二、地质变量赋值 | 第71-74页 |
三、地质变量优化 | 第74-75页 |
第四节 评价模型 | 第75-83页 |
一、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二、Q 型聚类分析 | 第78-79页 |
三、对应分析 | 第79-81页 |
四、逻辑信息法 | 第81-83页 |
第五节 金矿预测 | 第83-88页 |
一、单元成矿定位预测 | 第83页 |
二、单元成矿级别预测 | 第83-84页 |
三、单元成矿规模预测 | 第84页 |
四、单元成矿远景预测 | 第84-86页 |
五、建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4-95页 |
摘要 | 第95-98页 |
Abstract | 第98-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