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引言 | 第12页 |
·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芽孢杆菌拮抗物质研究 | 第14-21页 |
·芽孢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植病生防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拮抗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 第18-21页 |
·影响芽孢杆菌产生拮抗物质的因素研究 | 第21页 |
·芽孢杆菌的遗传改良 | 第21-23页 |
·增强拮抗活性 | 第22页 |
·扩大防治对象 | 第22-23页 |
·诱变和筛选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3-29页 |
·诱变方法 | 第23-28页 |
·筛选方法 | 第28-29页 |
·诱变育种的展望 | 第29页 |
·转座子技术在植病生防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立题依据 | 第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不同病原真菌细胞壁蛋白含量分析 | 第32-39页 |
引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病原真菌 | 第32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32-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病原真菌的活化 | 第33页 |
·病原真菌的培养 | 第33页 |
·菌丝细胞壁破碎 | 第33-34页 |
·菌丝细胞壁中未交联蛋白的提取 | 第34页 |
·菌丝细胞中交联蛋白的提取 | 第34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病菌菌丝细胞壁的制备 | 第35页 |
·Bradford 法测得的标准曲线 | 第35-36页 |
·菌丝细胞壁未交联蛋白含量 | 第36页 |
·菌丝细胞壁交联蛋白含量 | 第36-37页 |
·菌丝细胞壁总蛋白含量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芽孢杆菌的生防效果与菌株3 种细胞壁降解酶的相关性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菌种 | 第39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0页 |
·生防芽孢杆菌的活化 | 第40页 |
·生防芽孢杆菌对7 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40页 |
·生防芽孢杆菌培养条件 | 第40-41页 |
·胞外蛋白酶活力 | 第41页 |
·几丁质酶活力 | 第41-42页 |
·β-1.3-葡聚糖酶活力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芽孢杆菌对7 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43页 |
·胞外蛋白酶活力 | 第43-44页 |
·几丁质酶活力 | 第44-45页 |
·β-1.3-葡聚糖酶活力 | 第45-46页 |
·芽孢杆菌的生防效果与菌株3 种细胞壁降解酶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突变株的筛选及其拮抗作用 | 第49-64页 |
引言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菌株 | 第49页 |
·培养基 | 第49-50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50页 |
·诱变剂 | 第50页 |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0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0-51页 |
·紫外线(UV)诱变 | 第51页 |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 | 第51页 |
·微波(Microwave)诱变 | 第51页 |
·胞外蛋白酶突变株的筛选 | 第51-52页 |
·突变株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52页 |
·突变株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 第52-53页 |
·突变株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3-54页 |
·UV 诱变 | 第54-55页 |
·DES 诱变 | 第55页 |
·Microwave 诱变 | 第55-56页 |
·胞外蛋白酶突变株的筛选 | 第56-57页 |
·突变株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57-59页 |
·突变株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 | 第59页 |
·突变株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6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