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互补性资产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1.1 互补性资产的内涵及维度划分 | 第13-14页 |
2.1.2 互补性资产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 资源编排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2.1 资源编排的内涵 | 第15-17页 |
2.2.2 资源编排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3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1 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维度划分 | 第18-19页 |
2.3.2 动态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2.4 研究评述与理论框架 | 第19-22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2 案例选取 | 第22-23页 |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23-25页 |
3.3.1 数据收集 | 第23-24页 |
3.3.2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4 案例描述与分析 | 第25-46页 |
4.1 先发企业——国轩高科案例描述与分析 | 第25-32页 |
4.1.1 国轩高科案例描述 | 第25-28页 |
4.1.2 国轩高科案例分析 | 第28-32页 |
4.2 后进企业——宁德时代案例描述与分析 | 第32-40页 |
4.2.1 宁德时代案例描述 | 第32-35页 |
4.2.2 宁德时代案例分析 | 第35-40页 |
4.3 案例比较分析与模型构建 | 第40-46页 |
4.3.1 互补资产结构与动态能力的演化分析 | 第40-42页 |
4.3.2 资源编排过程的差异分析 | 第42-44页 |
4.3.3 新兴企业互补资产影响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 | 第44-46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6-4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5.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第47-48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