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植物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辽东栎种群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辽东栎种群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气候条件 | 第21-22页 |
·土壤 | 第22页 |
·植被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野外调查及资料收集 | 第22-23页 |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方法 | 第23页 |
·种群动态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有性生殖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无性繁殖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辽东栎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 第27-36页 |
·形态特征 | 第27页 |
·分布与适生生境 | 第27-29页 |
·水平分布 | 第27-28页 |
·垂直分布 | 第28页 |
·分布中心区 | 第28-29页 |
·适生生境 | 第29页 |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 第29-33页 |
·生态学特性 | 第29-30页 |
·辽东栎群丛的聚类划分 | 第30-31页 |
·辽东栎群丛对比 | 第31-32页 |
·生长特性 | 第32-33页 |
·生殖特性 | 第33-36页 |
第四章 辽东栎种群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 第36-41页 |
·种群径级结构及分析 | 第36-38页 |
·种群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38-40页 |
·环境因子对辽东栎种群增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辽东栎种群的有性生殖 | 第41-53页 |
·辽东栎生殖能力分析 | 第41-48页 |
·不同生境辽东栎生殖能力分析 | 第41-47页 |
·不同地区辽东栎生殖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自然条件下种子的萌发与幼苗定居及其影响因素 | 第48-53页 |
·不同生境自然条件下种子的萌发与幼苗定居 | 第48-49页 |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下种子的萌发与幼苗定居 | 第49页 |
·影响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的环境因子分析 | 第49-53页 |
第六章 辽东栎种群的无性繁殖 | 第53-66页 |
·无性繁殖的扩散方式及各自的功能 | 第53-56页 |
·伐桩萌苗的特点 | 第53-54页 |
·根基萌苗的特点 | 第54-55页 |
·根系萌苗的特点及扩散方式 | 第55-56页 |
·外界干扰对辽东栎无性繁殖的影响 | 第56页 |
·不同生境无性繁殖幼苗的比较及其与母株的关系 | 第56-59页 |
·不同生境辽东栎三种无性繁殖幼苗的比较 | 第56-57页 |
·不同生境伐桩直径与伐桩萌苗数量、基径、高度的关系 | 第57-59页 |
·不同生境辽东栎无性繁殖的繁殖潜力 | 第59页 |
·不同地区无性繁殖幼苗的比较及其与母株的关系 | 第59-62页 |
·不同地区辽东栎三种无性繁殖幼苗的比较 | 第59-60页 |
·不同地区伐桩直径与伐桩萌苗数量、基径、高度的关系 | 第60-61页 |
·不同地区辽东栎无性繁殖的繁殖潜力 | 第61-62页 |
·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的比较 | 第62-66页 |
·不同生境辽东栎实生苗与萌生苗的频度分布 | 第62-63页 |
·不同地区辽东栎实生苗与萌生苗的频度分布 | 第63-64页 |
·辽东栎种群的生殖功能选择与干扰强度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