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岳型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旅游市场研究 | 第9-10页 |
·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 第10页 |
·管理体制研究 | 第10页 |
·旅游对社会的影响研究 | 第10-11页 |
·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 第11页 |
·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1页 |
·本文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的具体阐述 | 第16-17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社区参与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3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特点分析 | 第21-24页 |
·地形地貌独特复杂,景观丰富多彩 | 第21页 |
·旅游空间有限,生态环境脆弱 | 第21-22页 |
·自然条件恶劣 | 第22-23页 |
·利益关系复杂 | 第23页 |
·旅游淡旺季差异过大 | 第23-24页 |
4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4-33页 |
·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第24-25页 |
·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三种类型 | 第24-25页 |
·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析 | 第25页 |
·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第25-30页 |
·管理粗放 | 第25-27页 |
·服务质量不高 | 第27-30页 |
·产品缺乏创新 | 第30-31页 |
·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冲突明显 | 第31-33页 |
5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33-45页 |
·保护环境和景观资源 | 第33-34页 |
·增强领导者、管理者的环境意识 | 第33页 |
·严把建设项目环保评审关口 | 第33页 |
·严格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 第33-34页 |
·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 | 第34页 |
·认真进行景区容量管理 | 第34页 |
·推动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 | 第34-39页 |
·树立精细化意识 | 第34-35页 |
·落实精细化管理 | 第35-36页 |
·实现精细化服务 | 第36-39页 |
·开发高品位的旅游产品 | 第39-41页 |
·改造传统的观光型产品 | 第39页 |
·开发运动休闲相结合的健身型产品 | 第39-40页 |
·推出内涵丰富的文化型产品 | 第40页 |
·设计和社区参与相结合的民俗型产品 | 第40-41页 |
·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顺畅的管理体制 | 第41-45页 |
·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 | 第41-43页 |
·建立有效率、能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机制 | 第43-45页 |
6 实证分析:华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45-58页 |
·华山风景区旅游资源概述 | 第45-46页 |
·华山风景区管理体制沿革 | 第46-47页 |
·华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历程 | 第47-50页 |
·华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0-54页 |
·2003年“环保风暴” | 第50-51页 |
·2005年“五五事件” | 第51-52页 |
·2005年“八六事件” | 第52-53页 |
·2001年“四八事件” | 第53-54页 |
·华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4-58页 |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 第54-55页 |
·创造旅游精品 | 第55页 |
·在结构调整中完善旅游要素 | 第55-56页 |
·拓展客源市场 | 第56页 |
·走集约化开发经营之路 | 第56页 |
·挖掘华山旅游的文化内涵 | 第56-58页 |
7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