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肝肿瘤论文

RBM3对肝癌细胞EMT的影响及其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10-11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简介第12-16页
        1.2.1 EMT研究概况第12-14页
        1.2.2 EMT与肝癌第14页
        1.2.3 RBM3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技术路线第17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7-19页
2 RBM3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第19-27页
    2.1 前言第19页
    2.2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第19-20页
        2.2.1 实验仪器第19页
        2.2.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19-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1页
        2.3.1 免疫组织化学第20-21页
        2.3.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第21页
        2.3.3 数据统计分析第21页
    2.4 实验结果第21-25页
        2.4.1 RBM3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第21-22页
        2.4.2 RBM3和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统计分析第22-24页
        2.4.3 RBM3表达与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第24-25页
    2.5 讨论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RBM3对肝癌细胞EMT过程的影响第27-53页
    3.1 前言第27-28页
    3.2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第28-31页
        3.2.1 实验仪器第28-29页
        3.2.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29-31页
    3.3 实验方法第31-42页
        3.3.1 构建RBM3过表达重组载体第31-35页
        3.3.2 构建过表达RBM3的HepG2稳定细胞株第35-36页
        3.3.3 Western blot第36-40页
        3.3.4 siRNA转染第40页
        3.3.5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第40-41页
        3.3.6 细胞侵袭能力检测第41-42页
        3.3.7 数据统计分析第42页
    3.4 实验结果第42-49页
        3.4.1 肝癌细胞中RBM3的表达第42-43页
        3.4.2 构建RBM3过表达重组质粒第43-45页
        3.4.3 构建稳定过表达RBM3的HepG2细胞株第45-46页
        3.4.4 过表达RBM3对肝癌细胞EMT过程的影响第46-47页
        3.4.5 过表达RBM3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第47页
        3.4.6 siRNA敲低效率检测第47-48页
        3.4.7 敲低RBM3对肝癌细胞EMT过程的影响第48-49页
        3.4.8 敲低RBM3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第49页
    3.5 讨论第49-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3页
4 microRNA-383调控肝癌细胞RBM3表达第53-67页
    4.1 前言第53页
    4.2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第53-56页
        4.2.1 实验仪器第53-54页
        4.2.2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54-56页
    4.3 实验方法第56-60页
        4.3.1 构建pmirGLO-RBM3-3’UTR、PLKO.1-microRNA-383 重组载体第56-58页
        4.3.2 构建pmirGLO-mut-RBM33’UTR重组载体第58-59页
        4.3.3 质粒瞬时转染第59页
        4.3.4 Western blot第59-60页
        4.3.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第60页
        4.3.6 数据统计分析第60页
    4.4 实验结果第60-65页
        4.4.1 构建PLKO.1-microRNA-383重组质粒第60-61页
        4.4.2 microRNA-383对肝癌细胞RBM3表达的影响第61-62页
        4.4.3 pmirGLO-RBM3和pmirGLO-mut-RBM3重组质粒构建第62-64页
        4.4.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探究microRNA-383与RBM33’UTR的靶向关系第64-65页
    4.5 讨论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5.1 主要结论第67-68页
    5.2 工作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9页
附录第79-81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9页
    C.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梵高绘画中的宗教性研究
下一篇:惠斯勒油画艺术“抽象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