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 第7-13页 |
·研究缘起 | 第7-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3-17页 |
·选择苏州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13-15页 |
·苏州集体谈判的演进历程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集体谈判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32页 |
·国外关于集体谈判的研究 | 第21-26页 |
·西方各学派对劳动关系和集体谈判的看法 | 第21-23页 |
·关于集体谈判定义的研究 | 第23-25页 |
·关于集体谈判方法和实务研究 | 第25页 |
·关于工人参与管理的工会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基于有效谈判模型的工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 第26页 |
·国内关于集体谈判的研究 | 第26-32页 |
·关于中国集体谈判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研究 | 第26-27页 |
·关于集体谈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 第27-28页 |
·关于集体谈判的对策研究 | 第28-32页 |
第3章 集体谈判形成机制理论分析 | 第32-47页 |
·集体谈判的约束条件 | 第33-39页 |
·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下的非合作博弈 | 第39-42页 |
·工会占垄断地位的非合作博弈 | 第39-41页 |
·企业占垄断地位的非合作博弈 | 第41页 |
·双方力量比较均衡时的非合作博弈 | 第41-42页 |
·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合作博弈 | 第42-47页 |
第4章 受政府目标影响的集体谈判形成机制 | 第47-57页 |
·政府目标函数的变化及其对劳动政策选择的影响 | 第47-52页 |
·当RG = f(t1)时,政府对劳动政策的影响 | 第49-51页 |
·当RG = f(t2)时,政府对劳动政策的影响 | 第51页 |
·当RG = f(t3)时,政府对劳动政策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和制度变迁方式下的政府目标函数 | 第52-57页 |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情 | 第52-53页 |
·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变迁方式下的政府目标函数 | 第53-57页 |
第5章 集体谈判形成机制的案例分析 | 第57-72页 |
·影响集体谈判制度形成的因素 | 第57-58页 |
·基于苏州非国有企业的实证分析 | 第58-67页 |
·以苏州三洋能源为代表的企业集体谈判过程及其分析 | 第58-64页 |
·以渡村羊毛衫行业为代表的行业集体谈判过程及其分析 | 第64-67页 |
·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形成机制特点 | 第67-69页 |
·集体谈判制度形成机制的制约因素 | 第69-72页 |
·双方力量不对等 | 第69页 |
·博弈主体的缺失 | 第69-70页 |
·浓缩信息的缺失 | 第70页 |
·博弈过程缺失 | 第70-71页 |
·政府目标函数的偏向 | 第71-72页 |
第6章 有中国特色集体谈判制度的形成机制 | 第72-80页 |
·有中国特色的集体谈判制度 | 第72-75页 |
·中国工会的产生过程决定了我国集体谈判制度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 第72-73页 |
·中国一元化的工会体制决定了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谈判结构具有纵向性 | 第73-74页 |
·国家主导型的法制模式决定了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维护层次具有微观性 | 第74-75页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集体谈判制度 | 第75-80页 |
·明确集体谈判的博弈主体 | 第75-76页 |
·加强和完善劳动者的团结权 | 第76-77页 |
·加强民主权利,实现信息畅通 | 第77-78页 |
·政府要为进一步推进集体谈判制度创造条件 | 第78页 |
·注重谈判过程 | 第78-79页 |
·重视集体谈判结果 | 第79-80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