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式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在慢性肾脏病3-5期的临床应用研究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 中医学对CKD3-5期的认识 | 第11-16页 |
| ·对病名的认识 | 第11-12页 |
|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页 |
| ·对发病因素肾虚的认识 | 第12-13页 |
| ·对邪实病理因素的认识 | 第13-14页 |
| ·近现代中医学者对CKD3-5期的认识 | 第14-15页 |
| ·CKD3-5期的治疗 | 第15页 |
| ·CKD3-5期的中医外治法 | 第15-16页 |
| 2. 西医学对CKD进展因素的认识 | 第16-18页 |
| ·高血压 | 第17页 |
| ·蛋白尿 | 第17页 |
| ·足细胞损伤 | 第17页 |
| ·贫血 | 第17页 |
| ·微炎症 | 第17-18页 |
| ·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18页 |
| ·高尿酸血症 | 第18页 |
| ·代谢性酸中毒 | 第18页 |
| ·脂质代谢紊乱 | 第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0-38页 |
| 前言 | 第20页 |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第20-27页 |
| ·病例选择 | 第20页 |
| ·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 ·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22页 |
| ·中医证候积分 | 第22-23页 |
| ·纳入标准 | 第23-24页 |
|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 ·随机分组 | 第24页 |
| ·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 ·疗程 | 第25页 |
| ·观察指标 | 第25-26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27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7页 |
| 2. 结果 | 第27-32页 |
|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27页 |
| ·疾病疗效分析 | 第27页 |
| ·血压的变化 | 第27-28页 |
| ·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变化 | 第28页 |
| ·血尿酸治疗前后变化 | 第28页 |
| ·浊毒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变化 | 第28-29页 |
| ·正虚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变化 | 第29页 |
| ·血尿素治疗前后变化 | 第29页 |
| ·血肌酐治疗前后变化 | 第29页 |
| ·GFR治疗前后变化 | 第29-30页 |
| ·Ccr治疗前后变化 | 第30页 |
| ·CO_2CP治疗前后变化 | 第30页 |
| ·血白蛋白治疗前后变化 | 第30-31页 |
| ·血前白蛋白治疗前后变化 | 第31页 |
| ·血胆固醇治疗前后变化 | 第31页 |
| ·血甘油三脂治疗前后变化 | 第31页 |
| ·尿蛋白治疗前后变化 | 第31-32页 |
| 3. 讨论 | 第32-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第38-49页 |
| 1. 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及治疗策略 | 第38-42页 |
| ·中医对浊毒的认识 | 第38页 |
| ·浊毒致病的特点 | 第38-39页 |
| ·慢性肾衰竭浊毒的病机特点 | 第39页 |
| ·慢性肾衰竭浊毒致病的临床表现 | 第39页 |
| ·慢性肾衰竭浊毒的治法及方药 | 第39-40页 |
|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浊毒的认识 | 第40-42页 |
| 2. 黄芪补肾气之功效浅析 | 第42-45页 |
| ·文献研究 | 第42页 |
| ·实验研究 | 第42-43页 |
| ·临床研究 | 第43页 |
| ·个人体会 | 第43-45页 |
| 3. 结肠透析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 | 第45-47页 |
| ·结肠透析原理 | 第45页 |
| ·结肠透析进展 | 第45-47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