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2页 |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 | 第15-20页 |
·生态系统尺度通量模型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可行性分析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农田试验观测内容与方法 | 第25-3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5页 |
·试验观测目的 | 第25-26页 |
·试验观测内容与方法 | 第26-30页 |
·大气要素观测 | 第26-28页 |
·碳通量/微气象要素观测 | 第26-27页 |
·微气象多层梯度观测 | 第27-28页 |
·植物要素观测 | 第28页 |
·分层叶面积、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氮含量 | 第28页 |
·单张叶片的光合—蒸腾特性 | 第28页 |
·土壤要素观测 | 第28-30页 |
·土壤呼吸 | 第28-29页 |
·土壤温度、湿度、与土壤呼吸有关的生物量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农田环境与植被特征分析 | 第30-50页 |
·气象变量特征 | 第30-31页 |
·农田近地层小气候特征 | 第31-39页 |
·麦田中的温度 | 第31-33页 |
·温度的时间变化 | 第31-32页 |
·温度的垂直分布 | 第32-33页 |
·麦田中的湿度 | 第33-35页 |
·湿度的时间变化 | 第33-34页 |
·湿度的垂直分布 | 第34-35页 |
·麦田中CO_2浓度 | 第35-39页 |
·CO_2浓度的时间变化 | 第35-36页 |
·CO_2浓度的垂直分布 | 第36-39页 |
·叶片氮含量的垂直分布与模拟 | 第39-43页 |
·农田土壤温、湿度特征 | 第43-47页 |
·土壤温度 | 第43-46页 |
·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 | 第43-44页 |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 第44-46页 |
·土壤湿度 | 第46-47页 |
·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 | 第46页 |
·土壤湿度的日变化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植物光合—蒸腾过程的碳、水循环特征 | 第50-99页 |
·光合—蒸腾作用的测定 | 第53-54页 |
·试验研究目的和观测内容 | 第54-57页 |
·试验研究目的 | 第54-55页 |
·试验观测的内容 | 第55-57页 |
·光合—蒸腾作用的日变化测定 | 第55-56页 |
·光响应曲线测定 | 第56-57页 |
·CO_2响应曲线测定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97页 |
·日变化特征 | 第57-64页 |
·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 | 第57-59页 |
·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59-60页 |
·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 第60-61页 |
·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 第61-64页 |
·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异性分析 | 第64-67页 |
·阴、阳叶的差异性分析 | 第64-65页 |
·不同层位叶片的差异性分析 | 第65-66页 |
·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差异性分析 | 第66-67页 |
·日变化的影响因子 | 第67-87页 |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因子 | 第67-74页 |
·光合有效辐射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68-70页 |
·气孔导度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胞间CO_2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1-73页 |
·叶温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因子 | 第74-79页 |
·光合有效辐射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气孔导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叶温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77-79页 |
·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 | 第79-83页 |
·气孔导度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光合、蒸腾速率的耦合关系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0-83页 |
·讨论 | 第83-87页 |
·光响应特征 | 第87-92页 |
·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光的响应 | 第87-89页 |
·不同层位叶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对光的响应 | 第89-90页 |
·讨论 | 第90-92页 |
·CO_2响应特征 | 第92-97页 |
·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对CO_2的响应 | 第92-94页 |
·不同层位叶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对CO_2的响应 | 第94页 |
·不同层位叶片气孔导度对CO_2的响应 | 第94-95页 |
·讨论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日变化特征 | 第97-98页 |
·光响应特征 | 第98页 |
·CO_2响应特征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土壤呼吸过程的碳循环特征及根呼吸贡献 | 第99-116页 |
·土壤呼吸的测定 | 第102-103页 |
·原位区分根呼吸的试验研究方法 | 第103-10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1页 |
·土壤呼吸、温度的日变化 | 第104-105页 |
·土壤呼吸、温度、湿度及地上、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 第105-107页 |
·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生长季内根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 | 第109-111页 |
·讨论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农田生态系统能量传输及碳、水循环特征 | 第116-130页 |
·生态系统基本能量和碳、水循环的相互联系 | 第116-117页 |
·生态系统尺度能量传输特征 | 第117-124页 |
·辐射收支 | 第117-119页 |
·能量分配 | 第119-120页 |
·能量闭合评价 | 第120-121页 |
·能量传输的日变化特征 | 第121-123页 |
·能量传输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123-124页 |
·生态系统尺度碳、水循环特征 | 第124-128页 |
·冠层上方CO_2通量 | 第124-126页 |
·农田蒸散量 | 第126页 |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双叶模型在冬麦田冠层CO_2通量多层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 第130-151页 |
·模拟研究的意义 | 第130-131页 |
·通量数据处理 | 第131-132页 |
·模型描述 | 第132-138页 |
·光合作用 | 第132-134页 |
·阳叶和阴叶面积指数 | 第134-135页 |
·阳叶和阴叶的辐射能量 | 第135-136页 |
·气孔导度 | 第136-137页 |
·呼吸作用 | 第137-138页 |
·植物自养呼吸 | 第137页 |
·土壤异养呼吸 | 第137-138页 |
·模型运行和有关参数 | 第138-140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40-146页 |
·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 第140-141页 |
·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征 | 第141-142页 |
·冠层上方碳通量特征 | 第142-146页 |
·光合有效辐射(PPFD) | 第143-144页 |
·生态系统呼吸 | 第144页 |
·CO_2通量(NEP/NEE) | 第144-146页 |
·各层阴、阳叶GPP贡献率及NPP估算 | 第146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146-149页 |
·最大气孔导度(g_(max)) | 第146-147页 |
·在25℃时的最大羧化速率(V_(m25)) | 第147-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8页 |
·主要结论 | 第151-155页 |
·农田空气温度、湿度及CO_2浓度的垂直分布 | 第151页 |
·叶片氮含量的垂直分布 | 第151-152页 |
·植物叶片水平光合—蒸腾过程的碳、水循环特征 | 第152-153页 |
·土壤呼吸过程的碳循环特征及根呼吸的贡献 | 第153-154页 |
·农田生态系统能量传输及碳、水循环特征 | 第154页 |
·生态系统尺度多层—双叶模型对冠层上方碳通量的模拟 | 第154-155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55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55-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4页 |
参与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