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与利用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第1-5页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4页
   ·油菜的起源与分布第19-20页
   ·芸苔属内物种间关系研究第20-22页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研究第22-31页
     ·杂种优势遗传学假说第23页
     ·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研究第23-27页
       ·DNA 水平第24-25页
       ·RNA 水平第25-26页
       ·酶和蛋白质水平第26-27页
     ·植物内源激素与杂种优势关系第27-30页
       ·植物生长发育与内源激素第27-28页
       ·植物内源激素与杂种优势第28-30页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第30-31页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第30页
       ·油菜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第30-31页
   ·甘蓝型油菜主要性状遗传特性研究第31-32页
   ·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中的利用第32-36页
     ·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3页
     ·分子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第33-35页
     ·遗传连锁图构建第35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35-36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进展第36-42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获得第36-37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生育特性第37-39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细胞遗传特性第37-38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特性研究第38-39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分子水平研究第39-41页
       ·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9-40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亲本基因组比较研究第40-41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利用第41-42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第42-4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2-43页
     ·试验内容第43-44页
第二章 人工合成油菜与栽培油菜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第44-72页
   ·引言第44-45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9页
     ·亲本材料与组合配制第45-46页
     ·田间试验第46页
     ·DNA 提取第46-47页
     ·PCR 分析第47-48页
       ·SSR 分析第47页
       ·SRAP 分析第47-48页
     ·电泳分析检测第48页
     ·随机引物筛选第48页
     ·数据分析第48-49页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第48-49页
       ·分子标记第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67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亲本的主要性状比较第50-51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形态特征第50-51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亲本的农艺性状第51页
     ·F_1 杂种主要性状分析第51-55页
       ·F_1 产量性状分析第51-54页
       ·F_1 含油量分析第54-55页
     ·不同组配类型分析第55-58页
       ·NRF_1 杂种主要性状表现第55-56页
       ·产量性状与杂种优势分析第56-58页
     ·性状相关性分析第58-61页
     ·产量与产量组分的遗传特性分析第61-65页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第65-67页
       ·亲本遗传距离第65-66页
       ·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及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第66-67页
   ·讨论第67-72页
     ·NRF_1 杂种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分析第67-69页
     ·NRF_1 杂种产量组成因子性状与优势分析第69-70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遗传特性第70-72页
第三章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遗传距离分析第72-80页
   ·引言第72-73页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参试材料第73页
     ·DNA 提取第73-74页
     ·PCR 分析第74页
     ·数据分析第74页
   ·结果与分析第74-78页
     ·分子标记分析第74页
     ·SSR 多态性分析第74-75页
     ·SRAP 多态性分析第75页
     ·遗传距离分析第75-76页
     ·聚类分析第76-77页
     ·主成分分析第77-78页
   ·讨论第78-80页
     ·两种分子标记特点第78-79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第79-80页
第四章 杂交油菜内源激素变化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第80-90页
   ·引言第80-81页
   ·材料与方法第81-83页
     ·供试材料第81页
     ·实验设计第81-82页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第82-83页
     ·数据分析第83页
   ·结果与分析第83-88页
     ·供试材料产量性状与杂种优势第83-84页
     ·杂交 F_1 组合在不同时期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第84-85页
     ·不同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第85-87页
     ·内源激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87-88页
   ·讨论第88-90页
第五章 人工油菜与栽培油菜杂种产量限制因子的机理分析第90-100页
   ·引言第90-91页
   ·材料与方法第91-93页
     ·实验材料第91-92页
     ·实验设计第92页
     ·研究方法第92-93页
       ·花粉育性调查第92页
       ·自交不亲和性分析第92页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第92-93页
   ·结果与分析第93-96页
     ·NRF_1 杂种的花期自交、蕾期自交和杂交结实性分析第93-94页
     ·花粉育性与花器官发育相关性分析第94-95页
     ·染色体减数分裂特征第95-96页
   ·讨论第96-100页
     ·结实性与自交不亲和、减数分裂和花粉育性第96-99页
     ·克服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可能策略第99-100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100-103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栽培油菜杂种 F_1 具有优势利用可行性第100-101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可以将其引入当前油菜育种,扩大甘蓝型油菜的种质资源第101页
   ·内源激素含量在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iPA 对调控杂种油菜的优势表现有着重要作用第101-102页
   ·自交不亲和性是导致 NRF1 杂种每角粒数低的主要原因,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和较低的花粉育性也对 NRF1 结实性有影响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9页
附录第119-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作者简历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腐植酸对新疆甘草种植区产地环境综合作用效果评价
下一篇:硅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生理与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