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进水口漩涡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2-14页 |
2 进水口漩涡的研究 | 第14-28页 |
·进水口漩涡的分类 | 第14-15页 |
·进水口漩涡的危害和利用 | 第15-16页 |
·进水口漩涡的影响因素 | 第16-23页 |
·进水口体型 | 第17-20页 |
·进水口前淹没水深 | 第20页 |
·地形及边界条件 | 第20-22页 |
·来流的水力特性 | 第22页 |
·环量 | 第22-23页 |
·科氏力 | 第23页 |
·消除进水口漩涡的工程措施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漩涡的基本理论 | 第28-38页 |
·流体运动基础 | 第28-30页 |
·漩涡的定义 | 第30-31页 |
·漩涡的运动学性质 | 第31-32页 |
·漩涡强度 | 第32-34页 |
·典型旋涡及涡核半径 | 第34-35页 |
·漩涡的扩散性 | 第35-37页 |
·漩涡能量的耗散性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闸前漩涡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 第38-82页 |
·某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枢纽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第38-40页 |
·水库特征水位 | 第40页 |
·溢流表孔试验工况 | 第40页 |
·模型试验理论 | 第40-44页 |
·模型试验相似准则 | 第41-42页 |
·模型制作与安装 | 第42-43页 |
·试验设施与量测仪器 | 第43-44页 |
·闸前漩涡水力特性试验 | 第44-71页 |
·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 第44-47页 |
·闸前的水流流态 | 第47-55页 |
·闸前沿程水深与水面线 | 第55-67页 |
·闸前的沿程流速分布 | 第67-71页 |
·闸前漩涡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71-77页 |
·闸前漩涡形成过程 | 第71-76页 |
·闸前漩涡影响因素 | 第76-77页 |
·闸前间歇吸气漏斗漩涡形成条件的理论分析 | 第77-81页 |
·闸门局部开启时,闸前的漩涡分量 | 第77-79页 |
·利用兰金组合涡模型判断闸前间歇吸气漏斗漩涡的形成条件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消涡措施试验研究 | 第82-90页 |
·闸墩头部采用流线型的消涡措施 | 第82-83页 |
·闸墩前部设置过流通道的消涡措施 | 第83-85页 |
·弧形门底缘“M”装置+具有闸墩墩腔的新型闸墩的消涡措施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