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矿区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评价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1-12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3-19页 |
·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外煤层气选区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煤层气选区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煤层气生成、赋存和运移机理 | 第21-28页 |
·煤层气的生成机理 | 第21-23页 |
·煤层气的赋存机理 | 第23-24页 |
·煤层气的运移机理 | 第24-27页 |
·煤层气的解吸机理 | 第25页 |
·煤层气的扩散机理 | 第25-26页 |
·煤层气的渗流机理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焦作矿区煤层气赋存的地质条件 | 第28-45页 |
·地层、含煤地层及煤质特征 | 第28-30页 |
·矿区地层概况 | 第28-29页 |
·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 第29-30页 |
·二1 煤储层围岩特征及其封盖能力 | 第30页 |
·二1 煤煤质特征 | 第30页 |
·地质构造与地质演化 | 第30-40页 |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30-33页 |
·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 第33-34页 |
·矿区地质演化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 第34-4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0-44页 |
·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 第40-41页 |
·岩溶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 第41页 |
·含水岩组划分及其特征 | 第41-43页 |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焦作矿区二1 煤储层物性特征 | 第45-61页 |
·煤储层的孔隙-裂隙发育特征 | 第45-49页 |
·煤储层吸附性 | 第49-51页 |
·煤储层的渗透性 | 第51-56页 |
·实测煤储层渗透率 | 第51-52页 |
·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构造煤发育情况 | 第55-56页 |
·煤储层压力与含气饱和性 | 第56-59页 |
·原始储层压力 | 第56-58页 |
·含气饱和度 | 第58-59页 |
·临界解吸压力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焦作矿区二1 煤煤层气含量及资源量评价 | 第61-69页 |
·煤层气含量评价 | 第61-62页 |
·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评价 | 第62-65页 |
·资源量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资源量级别划分与计算 | 第63-64页 |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 第64-65页 |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评价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焦作矿区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评价 | 第69-81页 |
·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评价方法 | 第69页 |
·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9-75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70-71页 |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71-7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2-75页 |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有利区块评价 | 第75-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