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长春岭背斜带中浅层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摘要第7-11页
前言第11-15页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2页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2-13页
 四、完成主要工作量第13-15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第15-21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15-17页
   ·构造格局和发育特征第17-19页
     ·构造格局特征第17-18页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第18-19页
     ·构造演化特征第19页
   ·勘探概况第19-21页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第21-31页
   ·层序地层格架第21-26页
     ·层序界面识别第21-23页
     ·地层层序划分方案第23-26页
   ·沉积体系研究第26-31页
     ·沉积相标志第26-28页
     ·物源分析第28-29页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第29-31页
第三章 烃源岩评价第31-42页
   ·烃源岩分布特征第31-34页
     ·青山口组烃源岩分布特征第31-32页
     ·登娄库组烃源岩分布特征第32页
     ·营城组烃源岩分布特征第32-34页
     ·沙河子组烃源岩分布特征第34页
   ·烃源岩地化特征第34-37页
     ·青山口组烃源岩地化特征第34-36页
     ·登娄库组烃源岩地化特征第36页
     ·营城组烃源岩地化特征第36页
     ·沙河子组烃源岩地化特征第36-37页
   ·烃源岩排烃特征第37-41页
     ·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第37-38页
     ·登娄库组烃源岩排烃特征第38-39页
     ·营城组烃源岩排烃特征第39-40页
     ·沙河子组烃源岩排烃特征第40-41页
   ·研究区烃源岩评价综述第41-42页
第四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42-55页
   ·储层特征第42-47页
     ·长石岩屑含量较高的岩石类型第42-43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43-45页
     ·储集砂体平面分布特征第45-46页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第46-47页
     ·储层综合特征分析第47页
     ·储层特征的认识与结论第47页
   ·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第47-50页
     ·盖层特征第47-49页
     ·生储盖组合划分第49-50页
   ·油气成藏模式第50-52页
     ·原生油气成藏模式第51-52页
     ·次生油气成藏模式第52页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52-53页
     ·中浅层原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52-53页
     ·中浅层次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53页
   ·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53-55页
     ·构造活动控制烃源岩的发育第53-54页
     ·构造活动控制沉积作用和储集岩的发育第54页
     ·构造活动控制圈闭形成和油气聚集第54-55页
第五章 有利区带优选第55-68页
   ·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第55-59页
     ·浅部成藏系统第55-57页
     ·中部成藏系统第57-58页
     ·深部成藏系统第58-59页
   ·原油成藏系统研究第59-61页
     ·油藏概况第59页
     ·油源对比第59-61页
     ·原油成藏系统特征第61页
   ·有利区带优选第61-68页
     ·中浅层原生油气藏形成有利区带优选第61-63页
     ·中浅层次生油气藏形成有利区带优选第63-65页
     ·长春岭背斜带中浅层有利区带优选第65-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详细摘要第74-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登娄库背斜带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下一篇:大庆外围油田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