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一、导论 | 第7-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1. 自杀的界定及分类 | 第8页 |
2. 中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方法 | 第8-9页 |
3.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特点 | 第9-10页 |
4.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5. 态度的界定 | 第11-12页 |
6. 中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7. 中学生自杀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3页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南昌市城区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现状调查分析 | 第15-25页 |
(一) 自杀意念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6-17页 |
1. 自杀意念的学校类型差异 | 第16页 |
2. 自杀意念的性别差异 | 第16页 |
3. 自杀意念的年级差异 | 第16-17页 |
4. 自杀意念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17页 |
(二) 自杀态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1. 自杀态度各维度的学校类型差异 | 第17-18页 |
2. 自杀态度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 第18-19页 |
3. 自杀态度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 第19页 |
4. 自杀态度的总体情况 | 第19-20页 |
5. 自杀态度的性别差异 | 第20-21页 |
6. 自杀态度的年级差异 | 第21-22页 |
7. 自杀态度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22页 |
(三) 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的关系 | 第22-25页 |
1. 自杀态度各维度的自杀意念差异 | 第22-23页 |
2. 自杀意念者的自杀态度总体情况 | 第23-24页 |
3. 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的关系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24-25页 |
三、高中生自杀的动机及影响因素 | 第25-35页 |
(一) 自杀的心理学理论 | 第25-27页 |
(二) 自杀的动机 | 第27-28页 |
(三) 高中生自杀的心理特征 | 第28-31页 |
1.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28-30页 |
2. 高中生自杀的心理特征 | 第30-31页 |
(四)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1-32页 |
1. 性别与种族 | 第31-32页 |
2. 家庭、婚姻关系 | 第32页 |
3. 职业 | 第32页 |
4. 信仰 | 第32页 |
5.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2页 |
(五) 精神疾病 | 第32-33页 |
(六) 躯体疾病 | 第33页 |
(七) 遗传学因素 | 第33页 |
(八) 神经生物学因素 | 第33-35页 |
四、高中生自杀问题的教育对策 | 第35-49页 |
(一) 心理健康教育 | 第35-42页 |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 第35-36页 |
2.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6-40页 |
3.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40-42页 |
(二) 高中生生命教育 | 第42-46页 |
1. 高中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 第43页 |
2. 高中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43-44页 |
3. 高中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44-46页 |
(三) 高中生死亡教育 | 第46-49页 |
1. 高中生死亡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47页 |
2. 高中生死亡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