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导论 | 第10-29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15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 第10-13页 |
(二) 从心理学角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思考 | 第13-15页 |
二、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5-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研究背景 | 第17-25页 |
(一) 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述评 | 第17-24页 |
(二)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述评 | 第24-25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略论 | 第29-4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涵义 | 第29-33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概念厘定 | 第29-33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3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特征 | 第33-36页 |
(一) 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 | 第33-34页 |
(二) 全面性与片面性并存 | 第34页 |
(三) 稳定性与可变性并存 | 第34页 |
(四) 能动性与受动性并存 | 第34-35页 |
(五) 内化与外化并存 | 第35页 |
(六) 同时性与多端性并存 | 第35-36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 | 第36-40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心理障碍 | 第36-37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认知心理障碍 | 第37-38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感心理障碍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心理研究 | 第40-57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40-46页 |
(一) 需要的性质 | 第41-42页 |
(二) 需要的层次与种类 | 第42-43页 |
(三) 需要的发展 | 第43-44页 |
(四) 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评价 | 第44页 |
(五) 马克思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44-46页 |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46-53页 |
(一)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 | 第46页 |
(二) 需要的层次 | 第46-48页 |
(三) 各层次需要的关系 | 第48-50页 |
(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 第50-52页 |
(五) 马斯洛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启示 | 第52-5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的特点 | 第53-54页 |
(一) 社会制约性与主体性 | 第53页 |
(二) 发展性和多样性 | 第53页 |
(三) 内隐性和外显性 | 第53-54页 |
(四) 多层次性和渐进性 | 第54页 |
(五) 指向性和反复性 | 第54页 |
(六) 共同性和差异性 | 第54页 |
四、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54-57页 |
(一) 重视个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第54-55页 |
(二) 满足接受主体的合理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 | 第55页 |
(三) 引导接受主体的高级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 第55-56页 |
(四) 根据接受主体需要的差异,因材施教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认知心理研究 | 第57-84页 |
一、认知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57-75页 |
(一) 认知理论 | 第57-71页 |
(二) 认知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启示 | 第71-7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认知过程 | 第75-80页 |
(一) 感觉过程 | 第75-76页 |
(二) 知觉过程 | 第76-77页 |
(三) 记忆过程 | 第77-78页 |
(四) 思维、想象过程 | 第78-79页 |
(五) 注意过程 | 第79-80页 |
三、认知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80-84页 |
(一) 感觉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80页 |
(二) 知觉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80-81页 |
(三) 记忆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81页 |
(四) 思维与想象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81-82页 |
(五) 注意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82-84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绪情感心理研究 | 第84-96页 |
一、情绪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84-88页 |
(一) 情绪理论 | 第84-88页 |
(二) 情绪理论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启示 | 第88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情感教育 | 第88-91页 |
(一) 情绪、情感的内涵 | 第89-90页 |
(二) 情感教育 | 第90-91页 |
(三) 情感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启示 | 第91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情绪调节 | 第91-93页 |
(一) 情绪调节的内涵 | 第91-92页 |
(二) 情绪调节的方法 | 第92-93页 |
(三) 情绪调节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启示 | 第93页 |
四、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93-96页 |
(一) 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 | 第93-94页 |
(二) 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选择 | 第94-95页 |
(三) 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协调 | 第95页 |
(四) 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强化 | 第95-96页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结构及规律 | 第96-10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 | 第96-99页 |
(一) 认知、情绪情感、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96-97页 |
(二) 个性心理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97-98页 |
(三) 意识、无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98页 |
(四) 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98-9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基本结构、相互关系及作用 | 第99-105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基本结构 | 第99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基本构成成分的关系 | 第99-100页 |
(三) 认知、需要、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作用 | 第100-105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规律 | 第105-108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心理矛盾 | 第105-106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一般规律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 第108-132页 |
一、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 第108-111页 |
(一) 优化社会环境 | 第108-109页 |
(二) 优化家庭环境 | 第109-110页 |
(三) 优化学校环境 | 第110页 |
(四) 优化工作环境 | 第110-111页 |
(五) 优化社交环境 | 第111页 |
二、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 第111-124页 |
(一) 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 第111-112页 |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112-114页 |
(三) 遵循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规律 | 第114-115页 |
(四) 关注接受主体的心理健康 | 第115-116页 |
(五) 防止教育者自身出现职业倦怠 | 第116页 |
(六) 丰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116-117页 |
(七) 掌握促进接受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 | 第117-124页 |
三、接受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 第124-132页 |
(一) 培养自我教育意识 | 第124-125页 |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能力 | 第125-128页 |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调节 | 第128-130页 |
(四) 锻炼思想政治教育意志品质 | 第130-132页 |
结语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5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145-147页 |
后记 | 第147-148页 |
中文摘要 | 第148-152页 |
ABSTRACT | 第152-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