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20页 |
绪论 | 第20-23页 |
第一章 民事审级制约机制概述 | 第23-44页 |
一、“制约”与民事审级制约的概念解读 | 第23-31页 |
(一) “制约”的概念解读 | 第23-30页 |
(二) 民事审级制约的概念 | 第30-31页 |
二、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的构成 | 第31-33页 |
三、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33-41页 |
(一) 审级独立理论 | 第33-36页 |
(二) 系统自治力理论 | 第36-39页 |
(三) 权力制约理论 | 第39-41页 |
四、科学构建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的意义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审级启动制约机制 | 第44-58页 |
一、民事审级启动制约机制的一般原理 | 第44-45页 |
二、域外民事审级启动制约机制之比较 | 第45-51页 |
(一) 第二审启动制约机制 | 第45-48页 |
(二) 第三审启动制约机制 | 第48-51页 |
三、我国民事审级启动制约机制之现状 | 第51-53页 |
四、我国民事审级启动制约机制的完善 | 第53-58页 |
(一) 规范提起上诉的要件 | 第53-56页 |
(二) 对上诉予以其他限制 | 第56页 |
(三) 对滥用上诉权的行为进行制裁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审判模式与审判范围制约机制 | 第58-93页 |
一、民事审判模式制约机制概述 | 第58-65页 |
(一) 既有民事审判模式制约机制之概况 | 第58-63页 |
(二) 民事审判模式制约机制中审级重心的确定 | 第63-65页 |
二、民事审判范围制约机制概述 | 第65-77页 |
(一) 对上诉案件审理范围的制约 | 第65-73页 |
(二) 对上诉审提出新证据的制约 | 第73-77页 |
三、我国民事审判模式与审判范围制约机制之现状 | 第77-84页 |
四、我国民事审判模式与审判范围制约机制的完善 | 第84-93页 |
(一) 审级重心向下倾斜 | 第84-88页 |
(二) 二审实行有限制的续审制 | 第88-93页 |
第四章 审判权配置制约机制 | 第93-112页 |
一、民事审判权配置制约机制原理 | 第93-99页 |
(一) 不同审级实现职能分层 | 第93-96页 |
(二) 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分 | 第96-99页 |
二、我国民事审判权配置制约机制之现状 | 第99-103页 |
(一) 不同审级未实现职能分层 | 第100-101页 |
(二) 事实审与法律审未作区分 | 第101-102页 |
(三) 无法实现审级双向制约 | 第102-103页 |
三、我国民事审判权配置制约机制的完善 | 第103-112页 |
(一) 实行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 | 第104-106页 |
(二) 重新界定四级法院的功能,实现职能分层 | 第106-108页 |
(三) 建立对特定案件的一审终审制 | 第108-112页 |
第五章 裁判范围制约机制 | 第112-125页 |
一、民事裁判范围制约机制概述 | 第112-113页 |
二、域外民事裁判范围制约机制之比较 | 第113-117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 第113-116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 | 第116-117页 |
三、我国民事裁判范围制约机制之现状 | 第117-118页 |
四、我国民事裁判范围制约机制的完善 | 第118-125页 |
(一) 引入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 | 第118-120页 |
(二) 相关配套制度之构建 | 第120-125页 |
第六章 裁判方式制约机制 | 第125-147页 |
一、民事裁判方式制约机制概述 | 第125-126页 |
二、域外民事裁判方式制约机制之比较 | 第126-134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 第126-131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 | 第131-134页 |
三、我国民事裁判方式制约机制之现状 | 第134-147页 |
余论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8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58-159页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