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唐初西北地区的政治地理格局 | 第16-24页 |
第一节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20页 |
一、甘肃地理概况 | 第16-18页 |
二、新疆地理概况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民族政权分布与政治形势 | 第20-24页 |
一、突厥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页 |
二、吐谷浑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23页 |
三、吐蕃的兴起与发展 | 第23页 |
四、其它民族政权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唐太宗至高宗朝疆域扩展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唐军经略西北之初 | 第24-26页 |
一、招抚伊吾七城与伊州创立 | 第24-25页 |
二、进军吐谷浑 | 第25页 |
三、平定高昌与西州、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西突厥旧地的羁縻府州化 | 第26-30页 |
一、羁縻府州在西域的创立 | 第27-28页 |
二、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与西突厥旧地的羁縻府州化 | 第28-30页 |
第三节 葱岭以西地区归唐及其羁縻府州化 | 第30-33页 |
一、葱岭以西地区概况 | 第30页 |
二、羁縻府州化过程及结果 | 第30-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武周至安史之乱前疆域稳定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 | 第34-46页 |
第一节 唐朝西北边疆的驻防体系 | 第34-39页 |
一、军城及部分守捉城 | 第34-39页 |
二、“镇”及其他 | 第39页 |
第二节 唐朝疆域稳定时期政治地理格局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安史之乱以前疆界的伸缩 | 第41-44页 |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及其对疆界变化的影响 | 第41-43页 |
二、怛逻斯战役与唐岭外主权的最终丧失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安史乱后疆域退缩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 | 第46-52页 |
第一节 安史之乱对西北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 | 第46-50页 |
一、安史之乱对西北边防驻军的影响 | 第46-47页 |
二、吐蕃逐步侵占唐朝领土的过程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归义军献图归唐与疆界西移 | 第50-51页 |
一、陇右地区陷蕃后的形势 | 第50页 |
二、归义军献图归唐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动与经济交通的关系 | 第52-62页 |
第一节 唐代西北屯田 | 第52-55页 |
一、屯田数量和特点 | 第52-53页 |
二、屯田的地理分布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唐代西北交通 | 第55-60页 |
一、西域交通主干线 | 第55-57页 |
二、西域交通支线 | 第57-58页 |
三、河西交通 | 第58-59页 |
四、交通管理制度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