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引言 | 第12页 |
1 植物盐害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植物盐害的分布和危害 | 第12-14页 |
·植物盐害的分布 | 第12-13页 |
·盐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 第13-14页 |
·盐胁迫的伤害机理 | 第14-15页 |
·离子毒害 | 第14-15页 |
·渗透胁迫 | 第15页 |
·营养亏缺 | 第15页 |
·植物盐害的防治 | 第15-17页 |
·传统防治方法 | 第15-16页 |
·盐害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2 生防芽孢杆菌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微生物增强植物耐盐性作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抗盐微生物种类 | 第17-18页 |
·微生物盐害防治的作用机制 | 第18-19页 |
·芽孢杆菌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芽孢杆菌的分类 | 第19-20页 |
·芽孢杆菌特点 | 第20页 |
·芽孢杆菌在增强植物耐盐性中的应用 | 第20页 |
3 微生物胞外植酸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磷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20-21页 |
·微生物植酸酶研究现状 | 第21页 |
·植酸酶概述 | 第21页 |
·微生物植酸酶的分类体系 | 第21页 |
·微生物植酸酶在生物促生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微生物植酸酶促生作用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4 芽孢杆菌的遗传改良 | 第22-32页 |
·诱变和筛选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32页 |
·诱变方法 | 第22-31页 |
·筛选方法 | 第31-32页 |
·诱变育种的展望 | 第32页 |
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立题依据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盆栽试验及小麦耐盐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5-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7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供试小麦品种 | 第35页 |
·小麦培养基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7页 |
·菌悬液制备 | 第35页 |
·盆栽种子准备 | 第35页 |
·盆栽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小麦组织MDA 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38-40页 |
·小麦叶片脯氨酸(Pro)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小麦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41-43页 |
·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小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盆栽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 第45-4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47-49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株高的影响 | 第47-48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鲜重的影响 | 第48-49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组织MDA 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叶片POD 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叶片CAT 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小麦叶片SOD 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枯草芽孢杆菌T2 对盐胁迫下盆栽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胞外植酸酶突变株的筛选 | 第57-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菌株 | 第57页 |
·培养基 | 第57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57-58页 |
·诱变剂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8页 |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 | 第58页 |
·微波(Microwave)诱变 | 第58页 |
·胞外植酸酶突变株的筛选 | 第58-59页 |
·植酸酶活力测定 | 第59页 |
·突变株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DES 诱变 | 第59-60页 |
·DES 处理时间与致死率关系 | 第59-60页 |
·DES 诱变结果 | 第60页 |
·MICROWAVE 诱变 | 第60-62页 |
·微波处理时间与致死率关系 | 第60-61页 |
·微波诱变结果 | 第61-62页 |
·突变株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水培试验及小麦耐盐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63-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供试小麦品种 | 第63页 |
·培养基 | 第63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水培幼苗准备 | 第63-64页 |
·发酵液制备 | 第64页 |
·水培试验方法 | 第64页 |
·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123] | 第64页 |
·小麦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测定[123] | 第64页 |
·小麦根系活力测定[123] | 第64-66页 |
·水培液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 第6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发酵液和植酸酶对水培液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发酵液和植酸酶对盐胁迫下小麦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67-68页 |
·发酵液和植酸酶对盐胁迫下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68页 |
·发酵液和植酸酶对盐胁迫下小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发酵液和植酸酶对盐胁迫下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附录:实验所用标准曲线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页 |